老师常常被比喻成蜡烛,而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将做客成都,告诉成都的老师们,不做蜡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成都商报》10月31日) 几千年前,中国的教育家们就懂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要学以致用,把学习知识与丰富人生结合起来,追求的是学习的快乐。所以,在孔子年代,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有知识的传授、技能(所谓“六艺”)的操练,而且有“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快乐追求。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得不埋头于大量作业或者奥数等课外补习班,否则便可能被淘汰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从而忽视了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人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应试教育下,孩子们成了一只只不看方向只顾埋头狂奔的鸵鸟。教师显然很难得到教育境界上的提高和教育过程的快乐,甚至很难收获师生之间淳朴自然的情谊。“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而成为教师的宿命。 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不做‘蜡烛老师’”的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乃至对教育的本质的一种提升———教师应该是火炬而非蜡烛,应该点燃学生而非燃尽自己。(蒋家平 安徽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