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大学是播种者还是“终结者”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先来看两则新闻:国庆长假之后,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们发现宿舍楼里装上了特别的仪器——手机屏蔽器。学校计划每晚23时后对宿舍区域学生手机进行屏蔽,学校称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考虑。(《南方都市报》10月9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学后作出规定,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校方称,此举可以防止新生沉迷电子游戏。(《新京报》10月9日)
    不能否认,无论是在学生宿舍里安装手机屏蔽器,在深夜屏蔽学生手机信号,还是出台校规禁止大一学生自备电脑,出发点都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依我看,效果却未必明显。打不成手机,可以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以此来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作用不大;不让买电脑,可以到网吧,该上瘾的还是会上瘾。
    更重要的是,深夜不休息乱打手机、玩电脑上瘾等虽然是值得批评和教育的行为,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作为已经成年的公民,手机与电脑的消费、使用是一种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谁给了高校干预管制学生权利的权力?显然,此举有侵权之嫌。
    理性、自觉的道德意识,自然值得提倡。高校作为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助推这一美德的形成。但是,却不能用限制权利的方式来引导道德。道德层面的行为,只能动用“道德教育”去进行约束和塑造;而权利,则是必须要维护保障的,哪怕是这种权利建立在不道德之上。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我们首先要维护公民权利,其次才能进行道德倡导和理性塑造。没有前者作为基础,道德理性就是一句空话,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切入现实,各地高校限制权利来引导道德的“校规”屡屡出台,其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的浮躁。由于感到“感召式道德教育”的成效不大,在短时间内没有引起学生的一致“共鸣”,学校就开始心焦气躁没有耐心,干脆将“道德教育”变成“学生规范”——操起了限制权利的大棒。由此,也就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异化和教育权力的越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限制权利不如播下理性的种子,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会放下限制权利的教鞭——放弃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充当一个“播种者”而不是“终结者”——以足够的教育耐心和创新的教育方法,培育学生道德与理性的“习惯和性格”,让之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作者:陈一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