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不能拥有电脑?这看上去是一道不该成立的选择题,因为答案基本一目了然,人人都可拿满分。但是如果老师选择的是相反答案,那么很遗憾,你们就是错误的,都得改成零分。“为防学生沉迷电子游戏,多所大学禁止大一新生自备电脑”(《北京青年报》10月9日)的新闻说的大抵就是这么回事儿--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武汉多所高校,大一新生是不能随便用电脑的,因为校方认为他们自制能力差,容易上网瘾。 同一天,还有一条新闻表明,大学生用手机也是要受限制的——“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在宿舍安装手机屏蔽器,防止学生熄灯后用短信聊天”(《南方都市报》10月9日)。当然,此前已经有多所大学采取了这一控制学生随意用手机的高招,深圳这所学校只是一个模仿者罢了。诸如此类的禁止措施,一度让人误以为,以传递现代科技与文明为职责的高校,有时候也是排斥现代科技的。 手机不是用来屏蔽的,电脑不是用来禁带的。这话放在当前一些高校的禁令下讲,多少有些意味深长。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话无疑是句真理,我不能确定,眼下一些高校禁止学生带电脑、屏蔽学生手机等类型的做法,是否与这个真理相违背。但我想,这些做法多少暴露出,一些学校频发禁令大多是因为懒得多动脑子。而禁令在学校中的泛滥,分明是一种统治思维在作祟。 由于校方的出发点是“为学生好”,这使得校方获得了一些家长的理解。但家长们显然忘了,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所接受的应当是教育,而不是统治。学生的自制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应当由教育来解决,而不是靠禁令解决。换句话说,上网玩游戏被禁了,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念并没有培养起来,校方仅以一纸禁令,就替代了相关思想教育工作。而那些自制能力好的学生,也因此受到牵连,至少会错过一年的利用网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机会。 毋庸置疑,我们的一些学校与老师患有严重的“禁令依赖症”——担心学生谈恋爱,广东某高校禁止男女生手牵手;出于安全与卫生考虑,北京某高校禁止学生互串宿舍楼;为了学生全心全意爱学习,多所学校禁止学生佩带手机与MP3……在诸如此类的教育形式下,我们的一些学生也难免感染上“依赖症”——自信心与创造性不足,而自卑感与依赖性有余。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而独立人格的培养应多些鼓励少些禁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表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鉴于这些教育哲理被许多国家及联合国当成教育的指导精神,因此我没有理由不拥护,更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的教育者对此同样耳熟能详。 但是,懂得教育的真谛,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者就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与遵循。我们的教育似乎习惯了行政管理的模式,在很多教育者眼中,管好学生远比教好学生重要,他们的责任感首先在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与“思想正确”。于是,在禁令之下,老师的角色置换成了警察,学生成了被防治的对象。 这些最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校方对学生自主能力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当然,这种信任缺失,归根到底缘于校方对自己教育能力与威信的不信任,强制管理,就成了习惯性选择。可见,根治这一弊病,才是最需要下达的一道“禁令”,不过,对象应当换成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椿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