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评“好消化”的新语文教材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从这个新学期开始,北京市9个区县高中生开始使用“好消化”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以下称新教材),另9个城区继续使用“不好消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
    新教材已经争论一段时间了。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在金庸的《雪山飞狐》替下鲁迅的《阿Q正传》,其实是对中国语文的一个重新认识,涉及到教材、教学、教改、教育等诸多方面。
    “语文”这东西,究竟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统称或缩写,还仅仅是三者之一、三者之二,我到今天,概念还是不很清晰。不知道编写教材的先生们对“语文”的概念是否“消化”了,我准备就“语文”继续“消化”下去。
    新教材编写组成员之一的薛川东老师介绍,编写小组特地对鲁迅的几篇文章作了调研,进入中学课堂听课,看到底好教不好教。最后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虽然经典,但同时也“不好消化”的名篇,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了学生们的感受。我估计,《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也是因为“不好消化”的原因。
    “好教不好教”是教师的传授能力问题,“好消化不好消化”则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古人的文章,包括作古多年的鲁迅先生,就今天十六七岁的学生的胃口而言,的确“不好消化”了。“不好消化”并不等于不能消化。四书、五经这一类文言文,曾经是一两千年中国学子的“语文教材”,究竟是那几千年中国学子的胃口太好了,还是这几十年中国学子的胃口太差了,包括老师的胃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台湾高中教材在“去中国化”的背景下,文言文比例从65%降到45%,天晓得台湾学生的胃口的消化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我们常常慨叹今天的书籍、文章缺乏文采,今天大学的校训、校歌缺乏韵味,今天的人名、地名过于洋化,今天的歌词除了口号就是大白话,实在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出了毛病。《百家讲坛》出现的于丹、易中天现象,现在的“国学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全民性的语文补课。一百年前,《论语》不就是小学生读物吗?两千多年了,哪个小学生没有自己的《论语》心得?
    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学生们读到经过时间淘汰后的经典书籍、文章,有些是必须知道的,有些则是知道了就行。教师的职责不是研究“好教不好教”,而是研究“教好没教好”,诚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林彪当年有句名言:“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套用他的话,语文的东西,理解的要学习,不理解的也要学习。暂时不理解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深理解。96岁的杨绛老人,在她上个月出版的新书《走在人生边上》,记述她九岁时有位劳神父送她一盒巧克力,用十七八层废纸包着,还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比较长,我就不转述了,有兴趣的读者自己花16元买一本去读。杨先生说,她九十岁时,一人躺着,忽然明白了劳神父那个故事的用意。语文的奥秘,九岁时听的,也许九十岁才能明白。可是,假如因为你九岁“不好消化”没有让你知道,甚至都没听说过,你就是活到九十岁,又能“消化”什么呢?“好消化”的快餐,无论是盒饭还是自助形式,都属于吃得快、拉得快的“垃圾食品”,营养有限。(作者 苏文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