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是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必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和指导者。首先,要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环节;设计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其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和教师示范、学生观看的教学实践模式不同,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共同参与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第四,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育对高等教育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推动作用。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培育“四种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二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三是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五,教师是“领路人”,是指导者。当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大学生少走弯路。 要将高等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必须首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善于创新的师资队伍。这是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围绕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育,当前应着重提升高校教师的如下能力。 一是与时俱进,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要增进新知识的获取效率和质量,学会生产知识,将未经处理的原始信息整合成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系统的知识。要学会转化知识,将知识整理、归纳及书面化、格式化,使内隐知识转化为可运用于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状态,使知识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用。要学会传播知识,把自身掌握的最先进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最佳的效果传授给学生。 二是开拓创新,提升教育探求与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在培育大学生“四种能力”时,一方面要以教育规律为基础,以对“四种能力”的深入把握为依据,通过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树立起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出完美、高效的课堂教学,构思出完善、有序的教学模式,制订出主题鲜明、意义突出的教学活动方案,以体现教育的引导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对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目标、计划、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反思自己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成败得失,从失败中学习,从成功体验中获得激励。 三是科学统筹,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在“四种能力”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制订科学的计划,进行周密安排,营造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学识、才能等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四种能力”。 四是面向未来,提升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关键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因此,每位高校教师都应特别注重培养自己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作者:席鸿建 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