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从改变命运到分数至上 高考而立之惑待破解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年。回眸30年,“高考分数即命运”造就了无数高考神话,也让人深思。要改变高考“独木桥”
    现状,高考制度如何破解“而立之惑”,高考30年,改革在路上,任重道远。
    高考30年:改革浓墨重彩
    高考制度改革一般包括两方面:高考考试改革、高考招生改革。翻开高考30年的改革篇章,“考试改革”尤为浓墨重彩,实效显著:1977年,高考考试分文理科;1994年,高考科目从7科减到5科,为了缓解应试教育压力。
    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试行“3+1”考试。1999年,广东省经教育部批准试行“3+X”科目组考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中自由选组或综合,此方案后被逐步推广至全国。直到2007
    年,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推出“3+文/理科基础+X”、“3+3+基础会考”、“3+X+1(基本能力考试)”、“3+小综合”的改革,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察。一系列改革下来,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通过选择进行分类考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尊重。
    高考“招生改革”也进行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动作”有两个:一是2003年开始在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实施5%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学推荐占很大比例,现此方案已推广到53所高校;二是2006年开始的复旦、上海交大通过“考试+面试”进行小规模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
    同济大学分管教学招生工作的副校长李国强表示,“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一次考试之所以被人奉为神台,关键在于‘以高考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考分数即命运。要改变高考‘独木桥’现状,必须着重在‘招生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不绕出高考考试改革的小圈,整个高考招生制度‘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不变,高考制度改革将很难有大作为。”李国强说。
    期待从“以考为本”到“以人为本”
    30年来,高考制度以“分数论英雄”凸现了其难以比拟的公平性,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最不坏的制度”。熊丙奇认为现行高考制度“见分不见人”,公平的确重要,但高考改革的方向应该从“以考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
    熊丙奇表示,衡量一个教育制度的好坏,应看学生的教育选择权限大校所谓教育选择权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考试选择权,二是学生的学校选择权,“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熊丙奇分析,学生考试选择权包括考试的品种、考试的有效范围、考生的能力范围。从考试的品种看,我国高考考试品种单一,且是集中一次考试;从考试有效范围看,有效期不到两个月;从考生的能力范围看,无论你是成绩突出,准备进重点大学,还是成绩一般,希望考一般本科,还是成绩不如人意,选择高职高专,大家考的是同一张试卷。
    所谓学生的学校选择权,就是学生自主选择、申请学校的权利。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在“先分数优先(划分录取批次)、再志愿优先(根据填报的第一、二、三、四学校等级志愿按志愿先后顺序录取)、再分数优先(同一学校志愿中按分数高低顺序录取)”的集中分批等第录取制度中,没有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虽然在一张志愿表上可能有近20所学校100多个专业可以选择,但是往往可能因为“第一志愿”填报失误而面目全非。
    熊丙奇说,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在于在高考考试不变的情况下,做到尊重学生的学校选择权,让每个学生能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尤其是同一层次学校录取,学生能根据自己对不同录取学校、专业的评价作出取舍。虽然少数高校在这一方面已不同程度作了尝试性探索,但推广是个难题。
    “高考公平”遭遇挑战
    过去,一些高校在保送生制度、120%投档、机动录娶点招等方面进行探索,目的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但事实上,“量”的积累没能发生“质”的飞跃。
    李国强表示:实际操作下来,5%自主招生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推荐生质量值得推敲,甚至部分高校干脆放弃此项“待遇”,转为由高校命题,学生通过考试所得分数进入学校,5%的自主招生由此变成了“小高考”;复旦、上海交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由于实施时间短,效果有待检验;至于其他保送生、机动录取等改革,招生人数少,很难影响和撼动整个高考制度。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阻力在于“分数公平论”。
    “我国相当多数人认可‘分数公平’,整个社会对公平的渴求,超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大家宁愿舍弃‘教育自由发展规律’,而高举刚性分数的大旗,以高考分数线决定考生录取由此得到众多响应。”
    熊丙奇说:高考公平除“分数公平”外,还应包括“素质公平”、“能力公平”,过于强调其一,或忽视其一,会给整个高考制度改革带来阻力。
    30年来,教育部门对于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比重一直在加强,如改笔试为笔试+推荐、笔试+面试。但问题在于,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带有一定主观性,很难通过绝对值衡量,整个社会担心一旦涉入主观性等同于注入“水分”。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提出,应该关注各省市招生指标分配的公平问题,由于国内众多全国重点高校,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得到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一些重点大学把招生指标向当地倾斜,本地化倾向严重。招生指标的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上某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难度差异。此外,各地录取分数线差别大,屡见不鲜的“高考移民”不可避免。
    唐安国打了一个比喻:高考如一张“桌子”,这张桌子能否摆正摆平,取决于两点:凳腿是否等长、地面是否平坦。凳腿好比高考多元改革,地面好比社会环境,是否摆平代表是否公平。
    “当下,在地面不太平稳,凳腿长短不一的情况下,高考制度改革只能在‘地面和凳腿之间制衡’来维护现实中的公平。”唐安国说。
    作者: 刘丹 肖春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