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已届“而立之年”,对30年前的过去的了解,的确应重新成为展望我国教育未来的起点:教育应提供给底层的农家子弟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合适台阶。 今年3月14日清晨6时,为了赶上从贵阳回广州的早班机,我随车穿行于盘山凿洞的贵(阳)开(阳)高速路上,车灯刺不透黎明的雾霭,但这并不妨碍农家学子借着一路擦肩而过的车光灯影,借着本非为他(她)们铺设的高速路上的紧急停车带,赶往位于城镇的学校里晨读。我想,他(她)们中肯定有迎接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这忽明忽暗的路途上,他(她)们也当怀揣着不灭的大学梦。 30年前,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时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只要过了独木桥,就是天高海阔———知识,真正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高等教育,确实推进了一代人的向上流动。30年后,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收费越来越高,教育质量却得不到保障,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在很多人那里已未必成立。 每一代人都有其平等以及不平等的起点。30年前,有人哀叹青春被耽误,但考生却拥有虽匮乏然却基本平等的教育资源;30年后,有人欢呼大学录取率的大幅提高,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政府)配置和(社会)聚积却已日趋严重地不平等———作为一部高考机器,乡镇高中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城市里的高中。本来,竞争败阵也就作罢,农家子弟可以现实地选择打工,不幸的是,不少大学盲目扩招,三四流高校纷纷眷顾乡镇高中里的农家子弟。在农民传统的观念里,再不入流的大学好歹也是大学,加上“知识改变命运”口号的鼓动,农民砸锅卖铁送儿入大学,“一个大学生拖垮一生”也在所不惜。 本来,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投入就会有收益。为什么很多农家供送子女上大学会成为一桩失败的家庭投资,并导致“因教致贫”?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是购买一种高额消费品的话,那么,大可准确而严重地说,一些三四流高校的盲目扩招是在向社会兜售不合格的教育产品,因为这些高校本不具备生产的资质。犹如仿冒名牌的伪劣种子、化肥、电器、化妆品侵入农村市场一样,一些三四流高校也在打着“大学”的神圣旗号,在农村兜售伪劣的教育产品。伪劣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力,伪劣的教育产品同样导致农家子弟毕业后工作无着、就业无门,农家将十余年不吃不喝(而非“省吃俭用”)的全部收入,投诸流水;伪劣种子耽误农时,伪劣的教育产品同样导致农家子弟付出四年的“机会成本”;尤其严重的是,伪劣种子一经发现,尚可及时铲除改种它物,而一个农家子弟,一旦自认为大学毕业生,哪怕失业,也不愿走回头路加入打工的行列,宁愿在城市的边缘底层徘徊。至于他们的父母,则悔不该当初,开始怀疑并且否定教育的价值。 所以,伪劣的高教产品对农民的坑害,可能远甚于伪劣种子。 尼采说:“只是为了服务于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 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已届“而立之年”,对30年前的过去的了解,的确应重新成为展望我国教育未来的起点:教育应提供给底层的农家子弟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合适台阶,避免以“大学”的名义稀释他(她)们的希望,幻灭他(她)们的梦想。 作者: 吴重庆(广州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