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春秋战国 >

从未打过败仗的战国“杀神”白起是怎么死的(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当时秦昭王继位已经三十六年。他东征西讨,连连得胜,心里看不起舌辩之士,范雎在驿馆里整整被冷落了一年多。他虽然坐在冷板凳上,但秦国的政局和时弊,却摸得一清二楚。华阳君和穰侯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泾阳君和高陵君是秦昭王的同胞弟弟。他们四人,号称“四贵”,穰侯魏冉占据相位,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轮番担任将军。他们在宣太后的庇护下,都有自己疆域广阔的封地,实力和个人威望,已经对秦国构成威胁。公元270年,穰侯魏冉要出兵攻打齐国的钢寿,想借机扩大自己陶邑的封地。应该说,单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这不是个好计谋。范雎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上书秦王,要求见面“汇报思想”。 
    秦王总算给了范雎一个机会。到了宫门口,范雎大摇大摆地朝里闯。正好这时秦王出来,宦官怒声喝止,说:“大王来了!”范雎假装没看见,大声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宣太后和穰侯罢了!”
    这话正好击中秦昭王的心病。他立即客气地朝范雎行礼,然后把他请进内宫,长跪三次,行礼问策。范雎不敢直接点出宣太后专权,就先拿穰侯攻齐这事开刀。因为越过韩魏攻齐,长途征伐,战争的成本高,获得的实惠低。攻下来的城池,你无法带走,难以妥善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到别人手里。就像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再多,你也无法利用,也只能废弃。这样的例子,过去并不少见。
    范雎针锋相对,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建议秦王,结好远处的国家,而进攻周围的国家。一句话,结远亲,打近邻。这样,“得尺即王之尺,得寸亦王之寸也。”魏国地处中原,在交通要道上;韩国和秦国紧邻,土地彼此犬牙交错。韩国的土地伸进秦国,就像树干内生了蛀虫,人心里生了病灶。天下无事还好,一旦有事,这些地方必然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韩国随时可以把它们当做发动进攻的桥头堡。
    实在不能指责函谷关的关吏玩忽职守,破坏国家的动物检疫制度,擅自放公孙龙过关。关吏的逻辑,其实跟秦王的逻辑,有彼此呼应的关系。秦王也讲理。他深深地被范雎的口才打动。当然,范雎好的不止是口才,还有政治才干和见解。秦昭王不是睁眼瞎,而是个识货的行家,他立即拜范雎为客卿,采纳他的建议,停止对齐国用兵,转而攻打韩国和魏国。没过多久,韩国和魏国无法忍受秦军接连不断的攻击,先后屈服。
    范雎就这样,从魏国的厕所,昂首挺胸,进了秦国的庙堂。地位稳固之后,他慢慢地试图搬走穰侯这个压在身上的巨石,建议采取“固干削枝”的策略。他对秦王说:“果实过于繁盛,难免压弯树枝,压弯树枝,就会伤到树心。现在四贵专权,朝廷上下,都是他们的人。恐怕今后拥有秦国的,不是大王您的子孙。”这话很重,直击秦昭王的死穴。他没有过多犹豫,立即颁布诏令,收回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封地闲居养老;其他三贵,也都赶进关内;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她干预朝政。
    到底曾经贵为丞相,秦王还是得顾点面子。他吩咐派出牛车,帮助穰侯搬家,结果用了一千多辆车子,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出函谷关时,关吏例行检查,清查结果显示,穰侯积蓄的珍宝,不比国库少。
    公元前266年,秦王拜范雎为相,并且将他封侯,食邑在应,就是今天河南鲁山的东部,所以叫应侯。需要指出的是,当初白起拜将,是穰侯的举荐。秦昭王继位,穰侯也出了大力,辅佐有功。现在新换的丞相范雎,会给秦国和白起,带来什么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远交近攻”的策略奏效之后,秦国得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方强大的赵国,白起也因此登上了最辉煌的舞台: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白起带领秦军,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这样以来,韩国的上党郡与国都,就中断了联系。因为韩国的都城在新郑附近,从上党郡到新郑,必须从野王渡黄河。韩国打算献出上党郡,请求秦国退兵,但是上党郡的太守冯亭,却另有打算。他说:“不如投降赵国。如果赵国接受上党,秦军肯定会派兵攻赵。赵国受到攻击,自然而然地会跟韩国结盟。韩赵联手,击败秦国才有希望。”说干就干,他立即派人到赵国,请求派人接收上党。这是天上掉下来馅饼,还是烫手的山芋?赵王拿不定主意,就把平阳君和平原君叫来商议。平阳君说:“强秦在后,怎么能要呢?贸然接受上党,祸患肯定要大于收获!”平原君赵胜,也就是公孙龙的主人,意见正好相反。他说:“要占领一个城池,得费多少军马钱粮?现在人家白白送上门来,我们再不要,不是傻瓜吗?”
    赵王也是个贪心的家伙,竟然同意火中取栗。他封冯亭为华阳君,让他继续坐镇上党。这一下,可是摸了老虎的屁股。公元前260年,左庶长王龁统率秦军进攻上党,上党居民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向赵国,赵国立即派出军队赶到长平一带,安抚接应逃难的百姓。
    秦军和赵军,就此对峙于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高平西北一带。赵军的指挥官是名将廉颇。有一天,秦军的侦察兵跟赵军不期相遇。既然是侦察兵,兵力肯定不多。赵军希望占点便宜,于是主动发起攻击。结果呢?秦军虽然人少,但战斗力并不弱;一战下来,赵军大败,还损失了一员偏将。后来两军又打了几仗,赵军接连吃亏,丢失了两座营垒,和几名都尉。廉颇见秦军势大,就下令采取守势,不准部队出战。
    秦军远来,利在急战。赵军这样老拖着,秦国可不愿意。但是赵军有四十多人万,秦军的力量也超过六十万。六十万人马就那么耗着,后勤补给线那么长,每天要消耗多少粮草?你当然可以源源不断地朝前线运,可是那些粮草,只怕有一大半,要被役夫和骡马在半路上吃掉。而且时间越久,各个诸侯国合纵攻秦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句话,夜长梦多。
    怎么办呢?范雎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和谈,一手抓战争。和谈当然是假的,当时赵国派了使者过来,范雎下令,大张旗鼓地厚待赵国的使者,三天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对他恭恭敬敬,无比殷勤。范雎这么做,是想给其他国家传递一个假信号:秦国和赵国正在和议,双方谈得很融洽,用不了多久就会罢兵,咱可不能蹚这道浑水,免得落个里外不是人。至于作战,范雎的主意更馊:离间计。他派人带着许多金钱作为活动经费,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大造舆论,说:“秦国不怕廉颇,他早晚会投降的。我们只怕马服子赵括。要是他出来带兵,秦军就麻烦了。”
    这些流言蜚语,很快就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对廉颇,早就有一肚子意见。为什么?因为赵军连吃败仗,廉颇却老是坚守不出,这个态度,赵王不喜欢,因为形势也不允许赵军拖延。赵国的军粮一直供应紧张,派人到齐国借粮,齐国又改变了外交政策,不掺和西方的战事,希望埋头发展,积蓄力量。
    士兵们没有吃的,必然会引起骚乱。因此赵王万分着急。他多次派人到前线申斥廉颇,可廉颇呢?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油盐不进。
    赵王的耳朵根子没那么软。这些流言蜚语,只是推动了他一下,坚定了他走马换将的决心而已。他随即下令,启用赵括前往长平,代替廉颇。
    消息传出,秦王大喜。敌变我也变。他马上给白起一道兵符,命令他火速赶到前线接替王龁。为保密起见,他同时设置了一条高压线:“谁敢泄露这个机密,斩!”
    却说赵括,对这一切全都蒙在鼓里。他当然明白赵王为什么要启用自己,因此一到前线,立即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意图部署。对原先赞同廉颇做法的将军,不换思路就换人,大批撤换,积极部署进攻。
    白起深知,四十多万赵军并不是软柿子,可以由着他捏。要是他们还躲在坚固的营垒后面,不出来接战,那他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如何抵消赵军营垒坚固的优势?白起决定引蛇出洞。他派一支弱旅,担任诱敌任务,到赵军营门前挑战。等赵军出来,他们略微抵抗一阵,转身就逃;派两万五千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外骑兵五千埋伏在半路,以最快的速度楔入追击的赵军中间,将他们切为两段,以便各个击破。
    就战术而言,这是份近乎完美的作战方案,非常专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赵军是否出来追击,而是骑兵能否坚守住阵地,真正切断赵军的联系。要知道,真正打起来,他们将两面受敌。这五千骑兵,也许会成为赵军的夹心饼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