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上古 >

历代名人祭黄帝陵(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搜狐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于右任编纂《黄帝功德纪》
    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
    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春间。
    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
    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
    这是爱国志士于右任先生在民国七年(1918年),清明节冒雨谒黄陵时写的一道诗。
    于右任先生当后因公务来陕西,正值清明节,便专程从西安动身前往中部县(今黄陵)谒陵拜祖。不巧的是刚到中部县,第二天就下起雨来。他隔窗望着天空,对中部县长说:"春雨贵如油,许下不许流,看来,中部县今年又是风调雨顺年。"中午,春雨仍然未停,于先生在中部县长的陪同下,一起上山祭扫黄帝陵。回县府后,尽管衣衫湿透,他还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吃饭时,他告诉中部县长:"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奠基者,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清明扫墓祭奠,缅怀祖德,应该坚持代代相传。"于右任先生当时表示:他要把黄帝一生的功德编写成一本书,这是他多年的愿望。今天冒雨祭扫黄帝陵,更加坚定了写这本书的信心。于右任先生返回南京后,即约友人,对先秦以来有关史籍记载的黄帝事迹和传说,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先后花了十年时间,翻阅了上千册史书。从大量史料中,摘抄整理,分目编纂,详加校正。于先生亲自过目审定,辑成一书,取名《黄帝功德记》,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初,由南京仿古印书局排印出版。于右任先生亲自为《黄帝功德纪》写了序言:
    黄帝公孙轩辕氏,实吾中华民族之元祖。吾中华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烁世界之历史,翳维黄帝,为国族之神。于史黄帝既战胜蚩尤,东至于海,西登昆仑,南及交趾,北出幽陵,而开拓中华民国已有之疆土。其子孙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汉族固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且为黄帝之子清,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皇古荒昧,孰启鸿潆?生活文物,孰为大备?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其发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资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术、历数、医药、音乐等,皆万世之资,而一时已备。至于指南之针,辨方定位,迄今为世界交通所大赖。然此犹事功之彰著者言耳。更如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动皆称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万世万类矣。我中华民族有如此之伟大,中国文明有如此之超远,实黄帝拓殖创造之功也,兹我民族奋图复兴,思缵我远祖之皇烈,国于近世,岂有以四百兆庶众子孙,凭席威灵,而无以遂其国之自由平等?桥山之弓剑可攀!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其共誓于我之祖之陵!于国之初,于岁之春,中央政府倡率民族扫墓,将有事于桥陵,礼也。斯为天下所未尝有,抑为天下所有可能;追维作始,发扬踔厉,不可不有功德之纪。余昔由陕北而南,赴关中主革命军事,过中部县曾谒于陵下。兹因动念,约友人将黄帝功德之见于载籍者,撮要录次,即名为黄帝功德纪。凡书所有,类多列之,由是以为徵考断定,则史家之职也。夫祖德之述,在美盛德之形容,吾民族既有此疆土文物历史矣,其道大光,责无旁贷,重践吾民族东来之路。兹献一编,愿念兹在兹名言兹在兹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 于右任谨序 于南京
    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元老之一。"为人正直",是"有我民族气节"的真诚爱国者。他精通书法,以草书名世,是著名书法大师。于先生1879年生于陕西三原县。1945年到了台湾。平时仍坚持写字作诗。于先生晚年思念家乡心切,1962年在台湾抱病时,以诗抒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分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声泪俱下的倾诉,表达了台湾同胞思念家乡,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我们从《黄帝功德纪》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伟大中华民族的来历,追溯祖国优秀文化的渊源,这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亲笔写祭文
    1939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遗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蒋中正敬题"黄帝陵"
    中华民国31年(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县(今黄陵)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后因公务紧迫,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郭沫若重题"黄帝陵"
    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上书党中央毛泽东同志,要求主席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毛泽东同志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五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