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天下的雄心,却受制于狭小的国土面积。多年征伐,秦国究竟靠什么,能实现称霸天下的目标?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前,它们曾经是秦国统一大业中最为强劲的巨型战争机器……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一个秦国国君的坟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墓葬中除了高等级的礼器之外,更发现了一大批铁制农具。 根据常识判断,国君的陪葬物理应是当时最为贵重的东西。由此可见,铁农具在秦国统治者心中的地位。 当军队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厮杀的时候,秦国就鼓励农民大量使用铁制农具。秦国人知道,先进的农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梦想的一切。 然而,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机械,有限的国土面积仍然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来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秦国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究竟靠什么来支持称霸天下的宏伟目标呢? 公元前356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了咸阳,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商鞅的治国之道完全打动了当时的秦王,《史记》记载,两人挑灯夜谈三天三夜。从此,商鞅开始执掌秦国的大权,而秦国便有了一个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 商鞅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史记》上说,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秦国统一战争前85年,在咸阳宫,秦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正在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南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张仪主张是先灭韩,得到的是肥厚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但司马错并不这样认为,当时中原各国地区对巴蜀地区了解不多,对这一地区的争夺,不会惊动关东六国。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也就得以潜伏。而从战略上考虑,巴蜀地区面积广大,山川纵横,人口众多,将会为秦国的扩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当时的秦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两国。秦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先灭了古蜀国,后灭了巴国,从此,巴蜀纳入秦国版图。 但是,令司马错没有想到的是,巴蜀最初并没有给他带来秦国渴望的物资,相反,倒是给他带来了无穷烦恼。 司马错率军占领巴蜀以后,巴蜀的经济状况很差,岷江水患使整个四川盆地当时的生计状况极差,秦国派去的官员和军队还要秦国政府倒贴。 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千廻百转汇成江河,奔腾而下,一入平原就像脱缰野马、四处奔泻。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 岷江水患成为它的最大威胁的情况下,如何治理岷江就成为秦国能否使巴蜀成为真正的后援基地的关键问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秦国寻觅水工,寻到了当时最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入蜀。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他要把自己的蜀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程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地经过成都,使航道畅通。同时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能危害平原的城市,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为李冰思考的重点。 那么,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地控制水的流量呢?这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公元前270年,李冰率数万民工,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 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岷江水在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前,戛然而止。怎样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 直至今日,我们都不得不佩服李冰那超人的智慧,他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民工们先在尖山虎头岩岩面上架起大量木柴点火燃烧,一直烧到岩石发红,再用冰凉的江水,一瓢瓢泼向滚烫的石面。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松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这一来,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