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秦朝 >

大秦帝国简史: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华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前623年,正当戎王被女色和美酒弄得沉醉未醒的时候,秦国大军突然出现在眼前,威胁秦国多年的西戎就这样被穆公征服了。在与戎作战的同时,秦穆公还需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东方晋国的作战上。穆公继位前,秦、晋两国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穆公当政后,曾插手晋国的内乱,导致两国间出现裂痕。秦、晋两国虽然开始勾心斗角,但表面的友好关系还继续维持着。不过,这时双方都在暗暗地做着准备,一场战争已迫在眉睫。
    公元前645年,秦、晋在韩地(今山西万荣、河津两县间)展开大战,揭开了两国长期战争的序幕。秦军在这次战斗中,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晋惠公也当了秦国俘虏。秦穆公同晋国讲好割地等条件后,放回了晋惠公。为进一步控制晋国,穆公极力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继承晋国王位。重耳有秦国武装作后盾,又有身边的谋臣出谋划策,再加上国内有一批旧臣拥戴,所以一回国就夺了君位,成为晋文公。秦穆公扶植重耳上台,本是为控制晋国,然而,晋文公即位不久就摆脱了秦国的控制,使晋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眼巴巴地瞅着晋国日益强大,也无可奈何,只得维?quot;友好"关系。秦穆公和晋文公时期的关系,达到秦晋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晋文公死后,秦、晋两国长期积怨,终于导致了又一场大战,这就是有名的殽之战。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听谋臣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派兵偷袭郑国,但郑国已有防备,秦军无功而返,撤军时顺路灭掉了滑国。滑国本是晋国的附属国,秦军的举动使刚继位的晋襄公勃然大怒,他亲率将士,在地势险要的殽山(今河南洛宁)四周设下埋伏。秦军通过殽山时,落入晋军的包围圈。晋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秦军出师无名,心虚理亏,又加之军纪涣散,结果大败,全军覆没,主将全被生俘。秦穆公接受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更加奋发图强,毫不懈怠,努力地训练军队。两年后,秦军渡过黄河伐晋,过河后把渡船全部烧掉,决心和晋军决一死战,结果把晋军打得大败,晋国军队都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总算报了仇。这一仗表现出秦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从此形成了秦强晋弱的局面。秦穆公打败晋国后,声威大振,很多部族国家纷纷向秦国进贡,尊秦国为霸主。
    就连周天子在听到穆公称霸的消息后,也特地派人到秦国去,送给秦穆公12只金鼓,表示祝贺。在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不仅领土扩展速度极快,而且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繁荣阶段。公元前五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瓦解、崩溃,封建制迅速形成、壮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大的诸侯国顺应历史潮流,纷纷进行"变法",即实行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由于秦国地处关中,比较偏僻,与中原各国往来较少,所以当其他诸侯国因"变法"而强大时,秦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奴隶制。人殉制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时,为他殉葬的人多达177个,特别是在殉葬的人中还有几个是受到百姓爱戴的贤人,这引起了秦国百姓对殉葬制度的不满。秦国的奴隶制虽然对秦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同进步的封建制相比,就显得腐朽落后了。因此,秦国的奴隶制像夕阳西下以前天边出现的一抹晚霞,虽然放射出绚丽耀眼的光彩,可是转瞬即逝,仅仅维持了穆公时代几十年的兴盛,到穆公一死,就走下坡路,开始衰落。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秦国在东面最强硬的对手是魏国,由于这时秦国仍然实行落后的奴隶制,所以在同魏国的作战中连连受挫。秦、魏两国原以黄河为界,河以西的地区归秦所有。但自公元前403年以后,魏军就逐步向秦进攻,蚕食秦国土地。魏军攻势最盛时,曾西渡黄河,深入秦的河西地区,并在这里沿河修筑了一道长城。魏国把河西土地变成河西郡,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尖刀,秦国军队被迫从黄河西岸后撤,对魏军采取守势。河西之地被魏占领后,秦国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如果秦国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有亡国的危险。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上台头一年就废除了殉人制度。面对东方咄咄逼人的魏国,献公将国都从雍城迁到栎阳(今陕西临潼),把同魏作战的军事指挥部搬到前沿阵地,表示收复河西之地的决心。栎阳原来是秦国商业繁盛之地,秦都迁到这里以后,并没有大兴土木,增修豪华的宫殿、亭台、楼榭等建筑,而只是在原有的建筑上,围上一圈夯土城墙。据考古工作者的调查结果,秦栎阳城东西宽]80l米,南北长2232米,城内共有正街三条,其中东西向的两条,南北向的一条,城门则有6座。这样简单朴素的城市建设,表明秦献公一切考虑都是从对魏国作战出发的。迁都之后,秦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强。秦军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和石门(今山西运城)先后大败魏军,使各诸侯国不得不对秦国刮目相看。秦献公时期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开始改变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秦献公死后,孝公继位。秦孝公深刻认识到秦国地位不高,各诸侯把秦视同戎、狄。他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奋发图强,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孝公首先发布"求贤令",说:"有谁能想出奇计,使秦国强盛,我将给他高官做,并且分封土地给他。"就在这时,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开始了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商鞅变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