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关于吕不韦的电视剧,在电视台播映后,吕不韦也成为一些人关心的人物。电视剧是文学作品,而吕不韦是历史人物,两者之间有些出入,不足为奇。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是个有争义的人物,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但后人仍有人对这些记载有怀疑态度,如明代的王世贞、现代的郭沫若等等。“文革”中盛行“法家”之说,吕不韦一度被捧为“法家人物”,是“儒法斗争”的“先锋”。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儒法”的两条路线之争,封建统治者时而崇儒,进而崇法,无非是策略的需要,并无原则、性质之别。吕不韦既算不上儒家,也算不上法家,但他是权术家和杂家,这才是历史的真貌。 按史料所载,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大商人,在理财经商中,颇有建树。因收留了秦国太子子楚而步入政治舞台,子楚后来成了秦庄襄王,吕不韦便当上了相国,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的独生子赢政(秦始皇)当政,吕不韦不仅还是相国,而且还被赢政称为“仲父”。大概是有了“仲父”之称,后人便以为秦始皇是他的私生子。 在秦国和秦朝之初,吕不韦官高位显,而且多少还有居功自傲的味道,引起不少人的不满。但他还是我行我素,门下有宾客三千,家产万贯,并主持宾客编著《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廉儒墨,合名法”,故有杂家之说。 作为一个商人入仕,吕不韦可谓得心应手,他将经营中的某些策略,化为政治权术,在仕途中曾一帆风顺,成为秦王朝大权在握的人物。在秦始皇亲政之后,这位暴君对吕不韦便不买账了,尤其是秦始皇信奉有神论,主张纵欲,重迷信,相信人间有长生不老药,而吕不韦则是无神论者,而且提倡官天下、民本思想,而且还坚持君主要任贤、重农业等秦始皇不喜欢的思想。于是,吕不韦的末日就不远了,他的失宠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被秦始皇免职之后,吕不韦从自己的居封地河南被逐往蜀郡(四川),后因畏惧秦始皇的暴力而含恨自杀身亡。 在历史上,吕不韦是个神秘的人物,因年代久远,关于他的身世,大多“事出有因,查之无据”。因此,后人杜撰了赢政是他的私生子的故事,而且还有赢政的母后与之有染的故事。总之,这些为后人编著有关吕不韦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素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