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白鹿洞书院开创"讲会"制度 朱熹陆九渊讲学(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白鹿洞书院一景
    近日,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了位于校园之中的岳麓书院。
    古老的书院,正如余秋雨所言,“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走进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书院,是一次充满文化意味的旅行。
    白鹿洞书院
    开书院“讲会”制度先河
    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白鹿洞书院环翠于千亩山林,显得肃穆安静又令人神往。
    步入庐山五老峰,汽车沿着蜿蜒纵深的马路开了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后屏山的南侧。远远望见,群山绿树之间掩映着一组亭台楼阁式的古建筑,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书院中建筑重檐翘角,昂首欲飞,庭院花格,虚实相间,步步为景。在这个淡雅又不失庄重的楼阁庭院里,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其间。
    白鹿洞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代,学者李渤和兄弟隐居读书于此,李渤养白鹿一头以自娱,被人称作“白鹿先生”。官任刺史后,为纪念当年读书情境,李渤在这里广植花木,修建台榭,成为四方文人聚会、讲学、吟咏的场所。
    此后,南唐朝廷在此建立了与金陵“国子监”齐名的“庐山国学”。直到北宋,江州乡贤在洞中正式建起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才由此被世人称唤。
    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播之所,礼圣殿成为了整个书院中最主要的建筑。在这里,孔子像终年为朝圣的香火缭绕,先贤圣人的思想传承绵延不息。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到来使得白鹿洞书院迎来鼎盛时期。当年,朱熹在此讲学立说,并亲自拟定了以“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学规,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了与己观点相异的陆九渊前来讲学论道,在这里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成为一段佳话。如今,朱子祠内,朱熹的教育理论精华已被刻成碑文,供后人瞻仰评说。
    白鹿洞书院中与礼圣殿并列的是御书阁。清朝时期,康熙赐给白鹿洞书院匾额及古书后,南康知府周灿向皇帝请建了这座两层建筑。阁外,风吹树动,光影摇曳,平和静谧。
    当年学子们在明伦堂苦读。在这个算不上宽敞的“教室”里,几张简陋的木桌排列其间,风过院堂,依稀让人感受到历史深处的书香。
    白鹿洞书院廊壁上157处碑刻与山水间57处摩崖石刻相得益彰。无论是朱熹亲题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还是陈宓所题的“流芳桥记”、紫霞真人的 “游白鹿洞歌”……历代名家的哲思、题咏,与自然相映,灵动了青山溪流,也生动了后人对书院过往的无限遐想。
    岳麓书院
    四海学人向往中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这是悬于岳麓山下岳麓书院赫曦台的一副楹联,短短两句话,将学子们对这一求学圣地的向往之情全然释尽。
    从古代书院到今日的湖南大学,这座有着“千年学府”之称的古老书院,历经沧桑,弦音不绝。
    由岳麓山清风峡入口进入,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岳麓书院便呈现眼前。迈入头门,依次要穿过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它们或是用来讲学、或是用来供祀、藏书,之间相互连接,合为整体,恢弘庄严。
    讲堂位于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古代,老师们站在讲堂正中一块约1米高的长方形讲坛上传道授业解惑。
    讲坛的上方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人们为纪念朱熹和张轼两位先贤论讲于坛上而设的。当年,朱熹跋山涉水而来,与岳麓书院主教张轼会讲于坛上,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学子有千人之多。
    “岩溜穿云一径清,涓涓幽韵惬闲情;应分山涧松涛响,似听蕉窗夜雨声。枕石客归烟两岸,挂瓢人去月三更;潺潺雅与弦歌答,天籁琅然耳暂明。”清代书院学生严如煜写的这首诗,将书院八景之一的 “曲涧鸣泉”描绘得情趣盎然。
    这条从清风峡爱晚亭流经书院园林的溪涧,自古有之。溪畔,寻一青石而坐,细细看那泉水,裹卷着花叶从山里缓缓而来,湍急之处,水击青石,水花四溅,灵动而清和的撞击声,更衬托出书院的静谧安宁。在这里若捧上一卷书静读,便更能体会到宋代书院山长张曾所说的意境,“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 。
    春天,书院头门外公路坡下的桃林里芳枝春放,园林水池里,山涧清泉径流而过,“碧沼观鱼”生动可爱;夏天,莲叶田田,静坐在吹香亭里,“风荷晚香”别有情趣;夜晚,在书院园林的院落里,凭栏夜眺,“花墩坐月”赏明月高悬……这里的美,不分季节,不分昼夜。
    但书院之美,更胜在人文。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著作里这样感叹: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
    链接
    何谓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在东都洛阳所建的丽正书院。
    北宋时期,书院盛极一时,其中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被称为当时的“四大书院”。
    书院在中国历时千载,藏书、供祭和讲学是其三大主业。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可谓独具特色,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记者 任春 实习生 汪泳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