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道教可划分为前後两段,即以明世宗为界。世宗之前,道教尚能得到统治者扶持,在上层社会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明世宗时,受到尊崇,道教一度兴盛(主要是正一道)。世宗之後,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日渐疏远,社会地位下沉,加之自身不能作调适更新等原因,道教在组织规模、教理教义等方面走向衰微。 明代统治者与道教: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後,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他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并对正一道优礼扶持。明成祖朱棣继续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使武当道教兴旺起来。明代皇帝中最为崇道的当数世宗,可与唐玄宗、宋徽宗媲美。他喜爱道教斋醮,尤爱建醮时所奏的青词,甚至以此提拔官员,出现所谓青词宰相,如有名的奸相严嵩即以青词起家,终至进入内阁。世宗又宠信道士,对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优礼有加,封为真人,领道教事。对邵元节推荐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领道教事,并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加少傅,尊之为师。世宗还迷信道教方药和各种方术,希望以此求长生,并对进方药方术者封官赏赐。继世宗之後的穆宗,对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号,夺其印,改为上清观提点。到神宗时,又恢复正一真人名号,但天师地位已远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日渐降温。 明王朝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道教的管理,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机构,以强化对道教的约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改置道录司,掌天下道教。道录司设左右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官各二人,其中正一官品最高,为正六品,显示出明室对正一道的器重。地方上则设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管理道教。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由道行高洁、精通经戒的道士担任,负责检束道士行为,核实道观和道士名数,道士申请度牒(道士身份证)等工作。管理机构的健全,使道教的发展处於政府的严格控制下。 明朝政府尊崇和控制下的道教发展不平衡:在明朝政府尊崇和控制下的道教,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正一道受到重视,其政治地位高於全真道。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全真道修身养性,独为自己,正一道益人伦,厚风俗,对於稳定社会「其功大矣」。由於这样的认识,统治者更注重扶植正一道,正一道因此而较全真道兴旺。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以预告朱元璋「天运有归」的符命,受到优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领升格为掌管整个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继领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并诏命编修道教书。宇初博学能文,著书较多,所撰《道门十规》针对当时道教积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岘泉集》讲论天人之学以及老子之学与内丹道的关系,将内丹与符箓统一起来。此後历代天师都领道教事,地位甚高,除此之外,很多正一派道士受明室尊崇封赐,如刘渊然、邵元节、陶仲文等。明中叶以後,正一道由於道流素质低、对教理教制无建树等自身因素,加之统治者的疏远,在上层社会的地位日渐衰落,社会影响也减弱,组织发展停滞。 全真道因与元室关系密切,加上明室起自南方,器重正一道的社会功用,故在明代主要活动於民间。明初全真道士最著名的是张三丰,关於他的传说民间流传很多,明太祖、成祖都曾多次派人寻访不得。以後英宗封之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封「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加封为「清虚元妙真君」。明代武当山全真道较引人注目,成为全真道以後发展的基地之一,如清代四川青城山的全真道龙门支派碧洞宗即由武当山传来。除张三丰外,明代全真道很少有影响的高道,受明室封赐者更少,与正一道士的显贵形成对照。政治上的失意,使全真道士更能集中精力拓展内丹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如东派,出现了博采众家之说的内丹学著作《性命圭旨》。明代全真道表面上沉寂,实际上却在民间活动,积累能量,为清代全真龙门派的中兴打下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