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正确看待中医术语“天人相应”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天人相应”是近几年的“热”词,其具体含义和内容因语境不同而不同。比如在社会学和哲学语境中,它主要是哲学概念。在中医文化的语境中,对“天人相应”也有不同理解。近年报刊所见,就有天人相应“是中医的基本特征”、“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养生理论基石”等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天人相应从根上说,是一种方法,是古代医家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对抗疾病的方法。当然,有什么样的方法,即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即会显示相应的特色。
    试想在古代医学尚未形成时期,没有理论、没有著作、更没有什么仪器,最多只有口头相传的“经验”,人们对自身的不解之谜,很自然地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答案。天圆地方,所以人“头圆脚方”;大地河流纵横,对应人有经络血脉;天有春秋四季,人就有生老病死。天气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也舒服;天气反常,疾病多发,就有千般灾难。经过多少代人的“历史记忆”,粗浅直观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著述记载于《内经》等著作中,即是我们所称的“天人相应”理论,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而人亦应之”。应注意的是,“天”的概念不止包含天象、天气、气候等,也包含了“地”和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蕴含的“道”——变化的规律,用古人的话讲,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
    中医的“天人相应”,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和治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在对疾病的认识上,首先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寻找病因并分析疾病性质:久居湿地、天气炎热,脚烂脚痒,想到“湿热生虫”;沐风栉雨、雪露寒霜,关节疼痛变形,想到“风寒湿”邪侵入骨节。诊脉,要考虑四季的不同,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在治疗上,火可化冰,人有寒冷感觉的疾病就借助火热,使用可使人产生温热感的治法和药物,如灸或热饮,反之亦然。在药物取材上,植物生长在冬季或冰雪中,通常认为可以祛寒,如雪莲;人参、首乌长成了人形,认为其大有益于人体;血液色红,就认为红色的东西可以入血,如丹参、鸡血藤。自然界阳气有盛衰变化,人体气血与相应,所以针刺要讲究时辰,就有了子午流注……在养生上,更要顺应自然,春夏阳气升发旺盛、秋冬阳气内敛闭藏,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气候反常,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讲究起居要依据季节变化,或“无厌于日”,或“必待日光”。
    今天我们对人体的奥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古人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但“天人相应”仍具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领域的认可和运用。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运用“天人相应”也应该注意实事求是。一是要验证于临床,以有无实效为标准。《温病条辨》曰:“凡夏日所生之物皆可去暑,尤以扁豆花为最”,夏日之荷叶、藿香等确可祛暑,但大部分植物药都生于夏日,并非“皆可祛暑”,如麻黄、细辛、淫羊藿等。二是不可迷信,如:肉苁蓉外形如阳物,功能确可补肾助阳,但不能说所有外形如此的东西都能补阳,如过去有不孕者去拜棒槌山,就是迷信了。不久前,网上有人说“日食导致股市大跌”,其所依据的理论即是“天人相应”,真是谬论。但愿我们中医界不要如此“天人相应”。(杨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