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六年 (1279年),元灭南宋后,全国归于统一,开凿济州河的条件已成熟。后经过3年准备,于至元十九年正式动工。次年8月“济州新开河成”。这样就沟通了济宁南至大清河150公里的河道。同时,为了保证济州河水源,还进行了一些配套工程。即依据郭守敬等人“北引汶水,东引泗水,分流南北”的建议,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疏浚洸河、府河,引汶水、泗水入此二河转入新开运河,初步解决了其水源问题。 济州河凿通后,南方来的粮船可以沿淮扬运河北上,由济州河循大清河(古济水)到渤海,再由界河口(今海河口)上溯白河,抵通州。但是,这段航程中,由于大清河的水量偏少,落差又小,还有潮汐顶托,泥沙容易淤积,所以漕运转海运受阻,无法通航,被迫“舍舟而陆”,改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卫河)”,再由运河水运京师。从东阿旱站陆运至临清,长约200里,“地势卑下,夏秋霖潦,艰难万状。”元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在济州河以北继续穿凿东阿至临清的会通河。 2.开凿会通河 首先提议开凿此河的是寿张县尹张仲辉,《元史·河渠志》记载他说:“开河置闸,引汶水舟达于御河。”丞相桑哥据此上奏朝廷开安山至临清间长约265公里的运河,诏准。经过一段时间充分准备,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由江淮省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主持开工。同年6月峻工,并马上通航,“滔滔汩汩,倾注顺通,如复故道,舟楫连墙而下。起堰闸以节蓄泄,定堤防以备荡激。”这条新河南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西南,经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全长250里,赐名会通河。 会通河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东阿至临清间200余里的艰难陆运,而且沟通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而实现了南自杭州,北达大都的全部漕运。 会通河与济州河相接,是为山东运河。由于这段地形比较复杂,丘陵多,坡度大,所以解决水源以行舟成为关键问题。元政府大体上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引水济运,一是阶梯开发,使用闸化运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