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种植一年生棉花在《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就有记载。根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述,“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说明一年生棉是从南海诸国引进,逐渐在沿海各地种植,进而传播到长江三角洲和陕西等地的。 13世纪后植棉的发展 长江流域栽棉,最初是从福建引入。南宋时江南有些地方已种植较多,并向黄河流域扩展。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木绵提举司,提倡植棉,并命每年向百姓征收棉布10万匹。元贞二年(1296)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木绵、布、丝绵、绢4项同列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15世纪前期,棉花已传遍南起闽、粤沿海,北至辽东的广大地区。明邱□在《大学衍义补》中说:棉花“至我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原来中国的丝和麻是主要的衣被原料;到明中叶后,棉的地位已大大超过丝、麻。元初上海人黄道婆改革家乡的纺织工具和方法,生产较精美的棉布,推动了上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也对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起了促进作用。江汉平原植棉业兴起稍晚于长江三角洲。河南、山东、河北诸省约在16世纪中叶后才种植较多;陕西关中发展最晚,近百年间才兴盛起来。这一时期棉花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也日趋进步。明代《农政全书》记载“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四句话,通称为“十四字诀”,总结了明末及以前的植棉技术。当时,长江三角洲已进行稻、棉轮作,以消灭杂草、提高土壤肥力和减轻病虫害;很多棉田收获后播种黄花苜蓿等绿肥,或三麦、蚕豆等夏收作物,创造了棉、麦套作等农作制,使植棉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陆地棉的引种、推广 19世纪以前,除西北地区有少量草棉种植外,其他各地种的全为纤维较短的亚洲棉。19世纪后期机器纺织业在中国兴起,需要纤维较长的棉为原料。这时有西方传教士等零星携带陆地棉种子来华,散发给农家试种,但数量极少。大规模引种陆地棉的是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于1892及1893年两次从美国购买陆地棉种子,在湖北省东南15县试种。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农商部及山东、江苏等省也曾先后从美国输入陆地棉种子推广,但都未取得成果。1919年,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从美国引进8个棉花品种,在全国26处进行比较试植,选定脱字棉和爱字棉两个品种在全国推广。1933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品种区域试验,选定斯字棉4号和德字棉531号两个品种,于1937年起推广;同时,又先后从美国引进隆字棉、珂字棉和岱字棉等陆地棉品种。到40年代末,陆地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各地。但在长江流域则大多仍种亚洲棉。直至50年代,亚洲棉才被淘汰,完全栽种陆地棉。海岛棉的引种始于30年代,近二三十年才在云南、新疆的南疆地区有较多栽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