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式建筑结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形式。 抬梁式架构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木柱顶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架起数层叠架的木梁。木梁由下至上,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梁架。梁架中的短柱或木块又称为蜀柱。在梁架中各层梁两端和最上层蜀柱上架檩(lǐn),檩间架椽(chuán),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坡顶的重量依次通过椽、檩、梁、柱,最后传到地表支撑面。 抬梁式架构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唐代时发展成熟,出现了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基本类型。厅堂式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室内的柱子与外墙的柱子不等高,柱子与房屋上部结构间不通过铺作层(斗拱)衔接。唐宋时,厅堂式架构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的建筑。殿堂式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室内所有柱子均等高,柱子和上部屋架间通过铺作层(斗拱)衔接。唐宋时,殿堂式架构多用于体量较大的高等级建筑。宋代以后,随着斗拱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减弱,殿堂式架构亦逐渐被厅堂式架构取代。明清时期(1368—1911),内外柱不同高的厅堂式架构成为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