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展示的城楼、吊脚楼前的市井生活 百年前朝天门究竟啥模样 本土原创大型话剧《朝天门》还原朝天门消失城楼 不管是重庆人还是外地人,对于重庆的地标朝天门,都不会陌生。朝天门和重庆这座城有着怎样的故事?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昨日,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化委和重庆市话剧团联合出品的本土原创话剧《朝天门》在国泰艺术中心启幕,开始为期3天的演出,观众票已全部售罄。 话剧《朝天门》以世代居住在朝天门的陆家为主角,再现陆家在辛亥革命、军阀混乱、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这30多年中的命运变化,讲述朝天门建造者传人陆怀义一家对朝天门、对国家的捍卫与守护。话剧从头到尾,不时出现山城步梯、吊脚楼、朝天门城楼等具有山城特色和文化符号的布景,引起观众共鸣。 高高低低的吊脚楼夹杂着一坡陡峭的石梯坎,梯坎尽头,是一座威武的城楼,当灯光渐渐亮起,在沉重有力的号子声中,一群纤夫拉着纤绳,吃力地爬上梯坎……据了解,《朝天门》一剧中最具特点的道具就是还原了朝天门城楼,城楼是通过一些历史资料中的老照片复原的。 朝天门高八九米 重庆老城有九开八闭十七门,朝天门就是其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城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秘书长吴涛介绍,朝天门修建于明代。明洪武年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朝天门高八九米,有内外两座城门和城楼,城墙围合成半圆形。 以前人们下了船,一坡梯坎爬上去,就到了正门,门上“朝天门”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入得瓮城,内门上则写着“古渝雄关”。 “当时朝天门码头前的江面上,可以说是万船齐集。”老重庆陈德君说,朝天门码头前的沙嘴上,以及人和门到南纪门一带的沙滩上,有不少房子。 “这些沙滩上的房子都是堆货的货栈和临时住人的客栈。”陈德君说,当时重庆商号已很多,枯水季节,商家们便在朝天门到南纪门一带平缓的沙地上,用竹子做房子框架,用竹子编织的席子做墙,用席子和竹叶子做屋顶,做成捆绑房子。待到丰水期来临时,再将这些棚房拆卸收起来。 陆怀义的小儿子陆小河和仇人王德彪来到朝天门的一处食店前,喊了花生米牛肉白干,边吃边一起密谋破坏陆家帮助国民政府运送的高射炮生产设备。 朝天门码头各式吃食 老重庆陈德君说,按照古代规矩,到了朝天门就属于川江范围,下江的船到了这里都得换船中转,朝天门也成了最为繁华的码头。 陈德君说,过去老重庆好吃的、娱乐场所等都集中在朝天门。著名的小吃有十二相、杂碎汤,十二相相当于现在的红烧肉,由十二种动物的肉烩成,一碗一碗地卖。杂碎汤则是用牛、羊的小杂烧成一锅,既便宜又好吃。 “重庆最早的室内戏院也出现在朝天门。”陈德君说,现在的朝天门汽车站处,百年前出现了重庆第一个室内戏台子———梅岭大戏院。从陈德君收集的照片看,这个戏院是典型的穿斗夹壁房子,由一个院墙围着,进去是一个天井,后面则是一个大厅。 陆家世代居住在朝天门,陆家祖先带人建起了朝天门城楼,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陆家的当家人是陆怀义,他家有300条木船,是朝天门的老大。 袍哥朝天门开联络点 “陆怀义应该是众多袍哥的综合形象。”重庆文史专家杨耀健说,作为码头城市,袍哥文化在重庆源远流长。 清末民初,当时重庆的袍哥主要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唐绍武、冯什竹等,这两位都是仁字派袍哥,冯什竹被人敬称冯大爷。 朝天门作为第一码头,各个袍哥帮派都派人在这里开了茶馆,作为自家的联络点。 1927年,陆家仇人王德彪升任国民政府市政厅社会局副科长,到陆家宣布政府文件,要限期拆除朝天门城楼,并指定由陆怀义牵头负责。城楼拆前,陆怀义用石头打造了一个朝天门城楼的模型珍藏。 扩城拆掉朝天门城墙 上世纪20年代末,潘文华主政重庆期间,为了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决定拆除部分老城门城墙。 根据何智亚《老城》一书记载,1927年2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决定拆除朝天门城门和左右城墙各一段,以修整朝天门码头和嘉陵码头,重庆商埠督公署工务局局长傅骕主持该项工程。1927年3月16日,傅骕拍摄了朝天门城门最后的照片。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朝天门老城墙仍旧有部分城墙,1998年修建朝天门广场后,城墙全部消失,延续上千年的朝天门地形地貌彻底改变。 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 毕克勤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