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市楼一角 长城本是用来防御的军事设施,马市楼却见证了从民族冲突到民族融合的过程。随着民族的团结友好,民族战争的前哨转变为边境口岸,茶马互市。马市楼由军事要塞递变为友好通商的闹市。在居庸关以西至嘉峪关之间的长城沿线上,宁鲁马市楼是硕果仅存的一座,长城不能缺少马市楼。 从山西左云县城出来不多时,就拐进一条乱石滚滚、几乎无路可走的大沙沟,一路颠簸几十里,便望见高山巅上有一座居高临下的雄伟建筑,这便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宁鲁马市楼。 马市楼雄踞于随着山势逶迤起伏的长城线上,而这段长城又卧于海拔2000余米的“摩天岭”上,马市楼更显得如金鸡独立,卓尔不群了。 宁鲁马市楼最初叫“镇宁箭楼”或“镇宁敌楼”,是明朝防御鞑靼、瓦剌而设置的长城边关哨口。 地处桥头堡和拉锯战位置的大同和左云,历来是民族战争的前哨阵地,从秦汉到明清的2000余年间,这里共发生60多次攻防战争,这是古代史上山西乃至全国发生战争密度最大之地。 明代设九边重镇,大同是重中之重,以大同为中心的北部长城一线成为主战场,共发生40多次战事。战争的责任当应由双方来负。中原统治者常常把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制服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动辄停止或中断互市,从而导致新的战争。蒙古部曾多次请求明王朝停止战争,开辟马市,然而,骄横跋扈的明嘉靖皇帝却扣留并杀害了蒙古部派来的使者。于是,激怒了鞑靼、瓦剌频频来袭。随之,多次征战,直至1571年才在距此处几十里的得胜堡,实现了明王朝与土默特部俺答首领“隆庆议和”。明王朝自此对蒙古部采取安抚政策,延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将长城边关箭楼、关城等军事设施改为边境口岸,设立马市,宁鲁马市便是其中之一。 民族冲突和民族战争也许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到了清代,长城边关战争趋少,为了缓和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长城上带“虏”字地名一律改为谐音“鲁”,“箭楼”也被和平性质的“马市楼”长久取代,当地老百姓甚至直接叫做平淡无奇的“宁鲁砖楼”。因为各取所需的互市,必须淡化和消除敌意,才有利于交易。其实,生存的需要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未间断,即使在战争期间,民间边贸活动也没有完全断绝。草原上的马匹及皮货和中原王朝的茶叶、布匹、面粉、针线、铁锅、铁犁,在这里相互以物易物,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促进了中华大家庭内多民族之间共生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成为历史的主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融合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