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关帝研究专家朱正明新疆天山访关公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乌珠牛录关帝庙遗址 朱正明 摄
    中新网武汉10月6日电 题:通讯:关帝研究专家朱正明新疆天山访关公 
    记者 艾启平
    今年国庆前后,关帝研究专家朱正明赴新疆天山各地,寻访、拍摄了新疆的关帝文化风情。刚从新疆回到武汉,朱正明就向记者讲述了其寻访关公之旅。
    朱正明现任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近30年来,他奔赴世界各地寻访关公,致力传播中华关帝文化。 
    关帝大庙屹立天山之巅
    天山横亘于中国大西北,莽莽苍苍,大气磅礴。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维吾尔族、汉族、回族、锡伯族等各族人民,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关帝文化。
    近日,一场大雪让天山披上圣洁。从哈密向北,朱正明穿过一片戈壁沙漠,从天山南坡循着陡峭曲折山路,行驶近70公里,来到海拔2800多米的天山之巅。
    他介绍说,在雪峰挺拔的山巅缓坡,关帝庙静卧于雪山的怀抱之中。天山庙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丝绸古道商人集资修建。宋朝徽宗封关公为帝为圣,途经哈密天山的商旅和天山百姓集资重修天山庙,供奉关公,称“天山关帝庙”。此后历经战火,到新中国初期,只留下残垣断壁。本世纪初,哈密市政府投资重建。
    天山庙现存建筑有石狮、山门、钟鼓楼、厢房、大殿,庙殿结构类似北京四合院。在新疆天山山脉,建于山之巅的庙宇仅此一座,有“天山第一庙”之美称。
    巴里坤的关帝文化遗存
    从哈密翻越天山,在天山北麓西行70多公里,就到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这里,西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570公里,北距蒙古国170多公里。
    巴里坤古迹众多,有“庙宇冠全疆”之称。清朝时,巴里坤有大小11座关帝庙,名为老爷庙、关岳庙、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等。在巴里坤天山脚下的地藏寺庙殿群落,近年来恢复了一家武圣堂,堂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大殿两侧彩绘关公故事图。武圣堂的飞檐斗拱与天山雪峰交响辉映,甚是壮观。
    地处巴里坤的季节性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对蒙古国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其名为“老爷庙”,因为清代一家关帝庙就建在该处,现庙已不存,名气仍在。
    从古到今,远离中原的巴里坤,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关帝文化遗存?该县文物局长蒋晓亮介绍说,巴里坤历来为丝绸古道重镇,商贾云集,且主要来自中原各地。商人从中原带来了关帝香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蒋晓亮就是巴里坤清代八大商贾之一的后人。他说,当地政府已经做出规划,近两年将修复一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
    锡伯族的关帝文化情节
    天山延伸到数千里外的中国西部边陲,环抱着一片美丽富饶的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坐落在伊犁河南岸。当地锡伯族信奉关公始于清初。
    据史料记载,入关之后,凡清朝统治地区,都普遍建起了关帝庙。关帝逐渐融入锡伯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关公英勇刚强的性格,义重如山的品德以及桃园兄弟生死不渝的情谊,使锡伯族人民视关公为大英雄,推崇备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在沈阳等地征调锡伯官兵,连同眷属共5000余人西迁新疆伊犁戍边。
    但无论在东北故土,还是西域伊犁,凡锡伯族聚居的地区,都建有关帝庙。伊犁河南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现仍存纳达齐、孙扎齐、依达齐、乌珠牛录四处关帝庙遗址,且都是新疆文物保护单位。在察布查尔各地,朱正明向锡伯民众赠送了《世界关帝文化》大型画册、世界关帝圣像、西藏关公唐卡等珍贵关帝文化礼品。
    该县文物局长安泰(锡伯族)向朱正明介绍,经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当地已经决定,2013年4月开始,对纳达齐、牛录关帝庙进行修复,加固殿墙,殿顶挂瓦,彩绘栋梁。但安泰表示,政府只帮助恢复庙殿,而关帝、关平、周仓塑像,却还要自筹集资金,该县文物局难于支付。
    恰在此时,朱正明接到沈阳德源集团董事长崔女士的问候电话。朱正明当即向崔女士讲述了纳达齐关帝庙即将修复但没有神像的讯息。崔女士当即承诺:“这组老爷像我帮助做好,用铜铸彩绘的高标准做好,请锡伯族的朋友们放心!”朱正明说,千里之外的一个电话,把锡伯族西迁的起点和终点连接在了一起。(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