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中的问题 1.随着湖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湖南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方面,与过去相比,湖南农民的购买力提高,另一方面,消费心理也发生了转变,这使得湖南广大农民不仅仅在过年时才能吃好穿好,在平时也能享受得到。但精神文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 2.由于湖南传统年俗文化中有一些驱邪、禳灾、求吉方面的活动,许多年轻人视其为迷信活动而对所有的年俗文化采取摒弃的态度,以致他们对年俗文化知之甚少,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其实,这些传统年俗依然有其思想文化价值,它是湖湘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包含的各种自然人文思想是先辈们的共同心血。 3.西方节日的冲击。 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地势三面高,中部低,多河流湖泊。这种地形地势将湖南分割成许多小区域,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再加上湖南人保守和自大的性格弱点,因此,在过去,湖南的对外交流比较缺乏。而改革开放以后,湖南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外来文化的进入拓宽了渠道。此外,湖南人的思想也逐渐由保守趋向开放,对于外来文化由以前的排斥到现在的积极吸收。 (四)湖南农村年俗文化成功转型的途径 1.打造人性化、有年味的春节。 第一,恢复传统的过年节期。从农历腊月中旬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整整一个多月的节期,沿袭从腊月辞旧岁到正月闹元宵的行事惯例,使年节文化空间因欢庆时间的充分而更加丰满。 第二,恢复繁荣热闹的老年货市场。湖南农村传统的年节气氛,首先是由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民俗艺术饰品装点出来的。 第三,在湖南农村,恢复传统年节庙会,举行大规模巡游花会和传统游艺竞技活动。年年举行大型彩灯会展和老艺人扎制灯彩展演活动,举办灯谜竞猜活动,举办征集春联的大赛和书法家书赠春联活动。 2.湖南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发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各类教育中,积极开展传统年俗文化的普及教育。各类影视、报刊、网络、出版等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有关年俗文化的宣传与报道,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认识到传统年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提高湖南各界对年俗文化积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传统年俗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3.积极支持“春节申遗”工程。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整理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我们做这个题目,就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表示:“在世界遗产的‘申遗’上,我建议将春节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将其推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全民自觉,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增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树立民族人文形象。”我们也认为春节申遗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既可以借此引起全国人民对年俗文化的重视,也可以切实做到对年俗文化的系统性的保护。 4.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2006年2月8日至11日,中国民俗学会、东方文化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柳林县人民政府、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柳林文化研究会在山西省柳林县举办了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并召开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保护与发展专家论坛”,90多位专家学者、民间文化工作者和民间工艺大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会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保护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杰出贡献人员”的表彰呼吁书》、《关于筹备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教育学会”的倡议书》及其他一些建议书。2007年2月28日至3月1日,中国年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在中国著名古都南京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上共聚一堂,就中国年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价值及其与旅游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意义取得共识。山西省柳林县和南京在年俗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湖南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在全国树立一种年俗文化保护的新风。 五、结语 湖南农村年俗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年俗文化承载着优良的民族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春节、元宵等节序,蕴涵着团结、和谐、融洽、幸福的文化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依据。年俗文化的文化特征体现为和谐对称之美,对人文的终极关怀、乐观自信等,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依靠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不仅着眼于物质文化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中的“乡风文明”属于文化建设,只有建立起互帮互助、热情淳朴、和谐融洽的乡风民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湖南农村年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人认同感之所在。湖南农村年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乡土记忆,是维系湘人与故土之间血脉相连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马约尔曾在《文化遗产与合作》前言中说:“保存和传承这些具有历史性见证意义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就是唤醒人们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因此,湖南农村年俗文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继承,更需要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与创新,实现其成功转型,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成为开放、宽容、富有创意的节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随着湖南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因而,湖南农村年俗文化的发展任务更加紧迫。无论是湖南广大农民还是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携手,为实现湖南农村年俗文化的成功转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序》,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1页; [2]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377页; [3]魏嘉桐:《寻回渐淡的年味——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春节文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8月第30卷第3期; [4]张文诺:《论春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其发展态势》,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