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怎么过?广西人吃鸭子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广西新闻网南宁9月4日讯(记者黎超 实习生杨洋)“金风送爽赴盂兰,香烛冥钱遍岸滩;袅袅青烟天接地,人间老少盼平安。”9月4日是农历七月十四, 俗称“鬼节”,广西人以这一天为中元节,放河灯、吃鸭子,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据说,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等急聘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代代相传,吃鸭子就成广西人过中元节的一种习俗。每到这个节日,在外游子也会提前回家,一家老少团圆。 老年人:重视传统 担忧习俗淡化 南宁76岁的钟婆婆,每年到了中元节总会亲自操办一番。今天一大早便拉着买菜车到交易市场,购买鸭子以及晚上用的祭祀用品。对她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庄重的节日,也是一家人的团圆日,“从我记事开始,每年这个时候家里都这样过。我的父母会去买土鸭、红蜡烛还有纸钱,叫上所有的兄弟姐妹回家一起吃饭、祭祖。” 可是如今年轻人对中元节的不关心,祭祀先人的文化传承出现裂缝,让钟婆婆很担忧。“我现在很想念我已故的亲人,现在过节也还是像当年父母亲这样做,但不知道我的孙子孙女以后还会不会记得。”一头银发的钟婆婆戴着老花镜,叠着“元宝”向记者说道。 南宁市华强路上卖祭祀品的摊位显得有些冷清。摊主林阿婆从事祭祀用品买卖已经有许多个年头了。据林姨回忆,以前每到需要祭祀的节日,这里的摊位就会摆满一条街,如今摊位少了不少。 购买祭祀用品的人群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大多数是60、70岁上了年纪的人。红烛和纸钱买的最多,有些老人家会挑三四种东西,每种要一点,毕竟也提不动那么多东西。”林阿婆向记者说道。 鸭贩子:鸭子热销 提前打烊过节 广西人常说说:“过中元节,无鸭不成宴。”无论是祭祀先祖、举办家宴,鸭子在这天必不可少,在市场中成了最火热的“抢手货”,鸭肉的价格也比往常略有提高。 早上九点半,南宁交易市场禽类摊贩陈姐和她的工人正给鸭子拔毛、去内脏。记者观察到,就在短短的5、6分钟内,已经有2、3位客人前来买鸭。“今天生意不错,早上进货的八十只鸭,现在已经卖了二十来只了。”陈姐笑着说。 陈姐告诉记者,中元节前后,由于货不好拿,每斤鸭肉的售价上涨了5元左右,市场内鸭肉的售价在18-20元之间。 谈及家乡的习俗,陈姐说:“我是玉林人,按习俗今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白切鸭吃。下午三点我们就打烊回家,要准备晚上的饭菜了。” 90后:中元节是“团圆节” 对于90后、00后的青年人来说中元节也并不算陌生。 20岁的大学生小易对先人的印象都是在中元节中塑造。每年小易家里都会祭祖,她虽然不太明白祭祖仪式的意义,但受到家人的影响,她觉得这个节日很有意义。“我觉得中元节和清明节差不多吧,祭祀祖先的事情我们都是恭恭敬敬的。”小易告诉记者。 平时与老人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小易倍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机会,把中元节当做亲朋好友聚会的“团圆节”。小易说:“趁这个节日刚好孝顺一下老人,我倒觉得中元节是让我们感亲恩、尽孝道,这方面的意义更大一些。” 小易告诉记者,过中元节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过去家里的老人叮嘱孩子,在中元节的晚上不要外出游泳、出门游玩,表达出长辈盼望晚辈平安成长的美好意愿。 记者手札:中元节是传统的七大节日之一,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并列。采访中,年轻人对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等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老一辈则相当重视,注重节日的仪式感,不少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失去传承的担忧。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圣诞节等洋节日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一些节日习俗被慢慢的淡化甚至是遗弃。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再现,加强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