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明清皇家园林实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北京明清宫殿——西苑(三海)
    
    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清代在三海中进一步兴建。
    由于三海紧靠宫殿,景物优美,所以成为帝王居住、游憩、处理政务等的重要场所。清代帝王在城内居住时,常在西苑召见大臣,处理国政,宴会王公卿士,接见外蕃,召见与慰 劳出征将帅,武科校技等,都在南海惇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举行,冬天还在西苑举行“冰嬉”。
    紫禁城皇宫殿宇的庄严与三海的自然条件,生动地形成对比,愈显得三海景色的幽美自然。三海本身布局的成功之处主要把狭长的水面处理得毫无呆板,而是灵活生动,各有其姿态。
    北海在三海中面积最大,形状不规则,琼华岛突出于水中,岛的面积较大,也相当高,用土堆成。岛山选山石建殿宇,岛顶在元明时代原有广寒宫,是皇帝赐宴群臣的地方;清代顺治八年,在此改建成一座白色喇嘛塔,构成北海整个园林区的中心,对整个北海起到收敛凝聚的作用。乾隆时,又在岛山添建了一些亭台楼阁,如悦心殿等建筑以及构山筑洞,并在岛北面修建了弧形长廊,使北海更加壮丽。廊的中部有漪澜堂、远帆阁等建筑,使长廊不感平整呆板。岛的石洞工程很大,艺术水平也相当高,好处是在山石间有堂榭房屋,房屋内又有山石掺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建筑是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引进室内。
    岛的美妙处,还因为有一座拱桥和岛南的团城作陪衬。一座是全鳌玉炼桥,是北海和中南海的分界,用大理石砌成,共有九孔,在琼华岛与团城之间有一座永安桥,起着团城与琼华岛的联系作用,两桥之间巍然高耸的团城,上有承光殿(元代为仪天殿),另有亭树、山石、廊瓦等,登此顶可以俯瞰三海。
    北海西岸建筑物很少,东岸看到一些土山与树木,北岸有几组宗教建筑,如西天、阚福寺等。而整个布局中,重点是集中在琼华岛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中海是南海和北海联系过渡的狭长水面,两岸树木茂密,园林建筑较少,仅在东岸露出万寿殿一角和水中立一小亭,西岸也只露出紫光阁片段。南海水面比较小而圆,水面却十分清幽,在碧波清清的湖水中,构置岛屿,称为瀛台,岛上建筑物都比较低平,远远看去,高出水面却十分协调。
    南海中的“静谷”一组庭院,可以说是南海中的园中园了,是一个十分精美的游憩园,该院中叠石构洞和亭桥的摆布等可以称得上是小园中绝妙的园林艺术之精品。 
    2、圆明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有西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等。在这一带山陵的东南则是沃野平畴,又有玉泉流经其间,风景佳丽,气候宜人,为建筑苑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 清代帝王的苑囿多向这一带发展。于是就有了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的圆明三园。
    为了满足帝王的游心赏思,寻幽探胜的要求,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还在雍正做皇太子的时候,康熙于1709年把原来是明代的一个废墅赐他建园。初建成后,康熙赐名叫圆明园。从1709年开始兴建到1860华焚毁为止,前后共经历161年。
    雍正之子乾隆做皇帝时,六下江南,凡看到所喜爱的奇花异石,就移置到圆明园中,不能移置的就仿造。如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的“芙蓉”石,玲珑刻峭,乾隆看了十分喜爱,用手拂拭,拍马献媚的官吏心顿神会,就赶快把芙蓉石运至北京献上,乾隆就把它安置在长寿园的倩园太虚室的庭院中,并赐名青莲朵。圆明园中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是模仿西湖十景,连命名都相同。1737年(乾隆二年),乾隆又命画院的朗世宁、唐岱、沈源等画出圆明园全图。
    圆明园共占地二千五百亩,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宏伟壮丽的圆明园内造景繁多,有四十八景,万春园和长春园各有二十景,三园共一百零八景。每一景由亭、台、楼、阁、殿、廊、榭、馆等组成。
    圆明园大致可分为五个重要的景区。一区为宫区,有朝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等;二区为后湖区;三区有西峰秀色、问乐园、坐石临流等,其中有一景叫舍己城,城中置佛殿,城前还有买卖街,仿苏州街道建成,是皇帝后妃们买东西的地方。福海则为第四区,中心为蓬岛瑶台,福海周围建有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南屏晚钟、别有洞天、平湖秋月等景点共十多处;第五区有关帝庙、清旷楼、紫碧山房等。
    乾隆时的圆明园将苏杭等处的许多风景名胜仿建于园内,出于清朝统治者的猎奇心理,在西洋教士朗世宁、蒋友仁等的耸动下,仿照欧洲“洛可可”式建筑,出现了有西欧建筑风格的谐奇趣、储水搂、万花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线法山等石构建筑。雕刻华丽、繁多,也很精细。其中以远瀛观最为宏伟,观前有用西方水法所建的喷水池。这一区异国情调的建筑,丰富了圆明园的景色。
    圆明园建筑虽然有西方建筑形式引入,但仍不失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它吸取了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点,建筑形式上有所创新。一反过去那种宫殿建筑不变的积习,园内各组建筑可分为许多单体,有三间、五间,或出廊,或带袍厦,或工字形或乙字形,式样繁多,变化多端。园内的木构建筑多不用斗拱与琉璃瓦,而多是青瓦、卷棚顶,显得比较素雅。
    内部装修较之宫殿更为精致。嘉庆时在园内构竹园一所,两淮盐政承办紫擅装修二百余件,有榴开百子、万代常寿、芝仙祝寿等花样。嘉庆22年,园中接秀山房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两百余扇及宝架、地罩地,俱用扬州周制(明朝末年扬州周姓工匠创此法,故名。其以金银、宝石、珍珠、翡翠、水晶、玛瑙、青金石、象牙等物,铸刻山水楼阁、人物花卉、虫鸟于紫檀漆器上)。嘉庆时装修如此豪华,乾隆时也可以想见。以装修取胜,也是圆明园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园林景现的组织上,圆明园有三个建筑区,福海四周建筑区,后湖以北的建筑区,前湖周围的建筑区。这三个建筑区结合地形和水系,巧妙布置。有的四面临水,犹如江南水乡;有的湖山对景,明快舒畅,如南屏晚钟等景;有的正面临水,以水取胜;有的就低地而构,造成山岗环抱之势。这种天工的造化与人工相结合,使自然更美。
    圆明园非常注意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在红花、绿树、湖光、碧池、溪涧、山色、曲径、白云、蓝天之中,点缀着亭、台、楼、阁的建筑。宫殿建筑金瓦红墙、壮丽宏伟;有的建筑轻巧绚丽,而其中德买卖街则喧若闹市;北远山村酷似乡间;海岳开襟宛如蜃楼;丽蓬岛瑶台则胜似海外仙境;琉璃宝塔金壁辉煌;九孔石桥朴素大方。圆明园由于整个布局毫无生硬拼凑的感觉,园林建筑与环境气氛和谐,景物协调,因而符合清代帝王的“宁神受福,少屏烦喧”及“而风上清佳,惟园居为胜”的思想要求。
    圆明园的特点一是水景丰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为造园的中心。单是福海,这一片水面就占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沿着水面的岸边,构置建筑景观,因水成景,形成波光浩淼,景色优美的重要水区。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建筑类型多。一是宫殿式建筑较多,而且多是左右对称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门、左右朝房、安佑宫、淳化斋等,又都是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二是宗祠寺庙建筑,如关帝庙、正觉寺、舍己城等,三是仿造南方园林风景的建筑,多是环山绕水的布置,是比较成功的;四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西洋楼,这是皇家宫苑中的先例。 
    3.避暑山庄
    
    清初,康熙皇帝为了笼络蒙古族以及避暑的需要,在承德兴建了行宫避暑山庄。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皇帝后妃每逢夏天常来这里避暑,或在秋初时,在避暑山庄之北的围场打猎,并会见蒙古贵族们。承德是打猎出发和归途的中间站,因此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
    避暑山庄的总面积约为560公顷,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圆明园、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园的周围绕以防御性的砖石构筑的宫垣,似宫城一般,宫垣高约一丈,厚约五尺。四周设六个门,南面有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东边及东北、西北各一门,形成与一般皇家园林的不同特点。
    居住和上朝理政的行宫区,布置在山庄南端的山岗上,构筑正宫、松鹤斋和东宫三部分,紧靠承德市。宫区正南向,正宫大殿为“淡泊敬诚殿”,是皇帝接见王公大臣和朝理政务的正殿,全用楠木构筑,又称楠木殿。正殿后是一长排“十九间房”是居住区。过夹道是正宫后院,正中是幢高二层的“烟波致爽”楼(康熙第一景),在楼的左右,都置有供后妃居住的四合小院。楼后另有高楼突起,叫“云山胜地”(康熙八景),人于楼上可远眺近览避暑山庄的胜景。原宫区建筑较多,但有些已不复存在。
    整个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这里林木茂密。山庄的湖水总称塞湖,在广阔的湖水区四周,群山环抱,宛如天然画屏。常年不断的默沁、汤泉等温泉和茅沟河、赛音河河水,滋润着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结冰,夏日凉爽宜人。
    清代皇帝选择这块山常绿、水常清、天常蓝的地方作园址,充分利用热河泉源和数条山涧,因地就势,加以人工穿凿,形成镜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区。其间又用杨柳依依的长堤或桥相联,形成水面的深远、曲折、含蓄、多变的园林艺术意境。又叠石堆山于湖中,构成了月色江声洲、如意洲、金山洲等众多的洲与岛,丰富了水面的变化与层次。随着水面的曲折变化,将楼、台、亭、榭等,或倚岸临水,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或掩映于绿树鲜花丛中,皆以因水成景,因水而秀。而那热河泉水,蒸汽弥漫,更为奇雾。雨中山庄,湖光浩淼,更有魅力。
    避暑山庄湖洲区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临湖,一面溪流。山石堆叠,峭壁峻崖,层层斜上,山势雄奇秀丽,构成湖区极为重要的高视点和构图中心。山上楼阁,下筑亭台,临湖背山,环如半月,波光岩影,佳丽异常。整个布局紧凑而有韵律。在人工金山岛这个有限的面积中,有不同的层次和变化的空间,而苍松翠柏几株,又突破了平野横空之感。在远望金山之景的观赏线上,前有波平如镜的湖面与清幽浓重的金山倒映,后有溪水,远处真山淡雅清晰,成为前景金山的余韵,而金山则又为远景的序曲,形成了一种有前奏,有高潮,有余韵的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
    起伏的山峦横卧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等幽谷奇峡环抱湖洲,园林建筑不施彩绘,不加雕饰,清雅宜人。这里有许多景观是其他皇家园林所没有的,如万树园的大片榆树,山谷区的水泉沟、松林峪,大面积的古松林,姿态奇特。梨树峪到春天时一片梨花盛开,有梨花伴月的诗境。秋天梨熟,一片丰收景象。
    园外东、北两面的外八庙,借景于避暑山庄,这是该园的另一特点。八大庙中的普陀宗乘与须弥福寿寺等是仿藏等地的建筑形式,各具异态,蔚为壮观,为山庄大为增色。
    康熙时期,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到乾降又增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景景各异。当游人循径登高,立于山颠,鸟瞰山庄园林时,但见由岛洲堤桥分割成的若干水景区,湖水清波荡漾,万树成园,水面植菏,亭台楼阁隐露其间,涧泉潺潺,长流不断,山光水色,竞秀争奇。这时人们就会发现,由行宫区、湖洲区、谷原区、山岭区组成的山庄园林意境,凭着这一带的天然胜地,人工为之,巧夺天工,妙极自然。 
    4、清漪园(颐和园)
    清漪园在北京城西北郊约10公里,公元1888年光绪把英法侵略者焚毁的清漪园修复后,改称为颐和园。
    在一千多年前,北京的颐和园还只是一座荒山。山前的湖泊在元代疏浚后,作为通惠河的一个水源。明代,人们在这里开辟田垅,种植水稻和菱、莲等水生植物,为原来的荒山、水源增了一点景色,始有北国江南水乡风景之感。为此,有人把这里比作杭州西湖。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看上了这一带的自然山水,开始建园。挖湖堆山,两年后初具规模,并命名为”清漪园”,将西湖命名为”昆明湖”。原来纯朴自然的山水,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逐渐成为峰峦凝碧,洞壑幽深,碧波荡漾,绰约多姿,秀美的湖山景色。
    公元1860年,清漪园如同圆明园一样,遭受到英法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几乎全部焚毁。1888年又重新修复,改名颐和园。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占时,颐和园又遭到极大的破坏,直到1903年才修复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情景。
    颐和园的面积约为28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四。它的总体布局是根据所处自然地势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划分成四个景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庭;万寿山的前山部分;后湖及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供游憩的园林,它同时还具有宫廷的作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这里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式建筑,以示皇家园林严肃、庄重的气派。东宫门的仁寿殿,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的宫殿,慈禧在这里受朝理政,并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仁寿殿的西侧乐寿堂便是慈禧太后的住处。为了取得园林气势,在庭院中布置山石盆景等,建筑采取了灰瓦卷棚顶,以区别于故宫的建筑,使整个建筑在均衡对称的布局中,有一定的活泼性。
    园中主体建筑佛香阁,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它北面依山,以取山林意境;南面临湖,故得看水的意境。从临湖的牌坊经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直达山顶的智慧海,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而且层层上登,仰之弥高,气魂雄伟。佛香阁原是仿黄鹤楼设计修建的,阁基为八方式,阁高达38米,堂皇富丽为全园建筑之冠。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正中,地位适中得体,起到了控制全园的作用。
    沿着昆明湖边,东起于乐寿堂,西到前山的最西端,建了一条728米长廊。它象—条纽带把前山上下的各组建筑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各组建筑中的大过道,可以在这里散步,或坐在栏杆上欣赏远近建筑和大自然的景色。长廊建筑本身在一定距离内又布置了亭子或通到临湖的轩榭,把它分成有节奏的段落,又蜿蜒曲折。长廊把万寿山与昆明湖连系在一起,既起空间分割作用,又有使园林空间有机过渡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的变化与层次。
    颐和园后山的景色与前山迥然不同。后山山路盘旋上下,曲折自然,道旁松柏掩映,鸟语声声,山下一条弯曲的河水,忽宽忽窄,间以石、木桥梁,沿溪流缓行,绿水清新,非常幽静,眼耳俱适,心旷神怡。
    颐和园的东北角,后山的东端,地势低下,因地就势,构成以水面为中心的谐趣园。这是一个园中之园,以水池为中心,在水面周围布置亭、台、楼、榭,用游廊、小桥相连,配以古树修竹,又有满池荷花,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宁静小天地。
    颐和园南部的昆明湖,是一片广阔的水面。用筑堤和洲岛的分隔将湖面划分为四个湖口。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是仿卢沟桥,每个石栏柱顶部都有石狮子,姿态各异,犹如一道长虹飞架湖上,使水面既分割又有联系,湖山大为增色。在西堤上又建了不同形式的六座桥梁,有玉带桥、界湖桥、练桥、镜桥、驼背桥等,它们的姿态与自然景色十分协调。这种水面分割的办法,增加了湖面的空间层次和深远感,把宽阔的昆明湖点缀得更加生动秀丽。
    据记载,清朝的统治者,因无限倾慕杭州西湖的秀美,曾要求在清漪园中再现西湖的景色,因此清漪园的布局与设计,在许多地方都取法于杭州西湖,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如西堤六桥仿杭州苏堤六桥,还有仿杭州西湖湖心亭式的岛屿。水面的形状也尽量模仿西湖,也有“雷峰塔”式的报恩寺塔(后为佛香阁),也有模仿无锡寄畅园的谐趣园等。但清漪园也结合自己特有的条件和要求,比杭州西湖来得富丽浓冠,具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处型方法,也显示出帝王的骄奢豪华的生活享受。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无论是水面或绿化方面与杭州西湖的自然景观还是实难相比的。
    颐和园的总体布置是继承了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颐和园是以山水风景为主的山水宫苑,辽阔的湖跟巍峨的山是平面和立面的对比,是动和静的对比,成为对比的湖和山又互相借鉴,而呈现了湖光山色的多种形态,荡舟湖上时,万寿山及其豪华壮丽的建筑群是视景的焦点,身在山上时,昆明湖水清波堤桥辉映又成为风景的焦点。
    颐和园的后山与前山具有完全不向的情调,它是一处非常幽静的地带。前山和后山,或广阔明朗的昆明湖和曲折幽静的后湖,这种对比手法的处理,在颐和园中是很成功的。
    在颐和园也运用了中国造园中巧妙的借景手法。如布置一些适当的眺望点,使西山、玉泉山诸峰的景色组织到园里来。至于园内各组景色则通过曲径、高台、游廊、亭阁串联系起来,互相衬托,极尽变幻之能事。
    颐和园的建造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营建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如雄伟轩昂的佛香阁及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众多建筑。临湖的雕石栏杆,大量的叠石山和饶有风趣的建筑小品:什锦灯窗墙、铜牛等。
    清漪园是中国现存古代园林中规模大,最华丽,而保存又比较完整的一个例子,尤其是国内建筑物有很高的创造性。它的精神体现了几千年来我国造园技术和艺术传统的积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