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③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又叫“鬼节”,三者主祭冥世亡者,故名。俗传城隍出巡,系开鬼门关,放鬼出狱.人们常人庙烧香,或到墓前,陈祭品祀亡者,使之得福超生。现在虽已演变成对已去亲人的怀念,但古时人们却相信人死后会有变成鬼神,是以祭奠。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届时要在庙内为信众设置“青玄济度坛”或“寒林坛”,安放亡魂的灵位。在坛中,高功法师们面对亡者灵位,举行上供、度桥、解冤释结、散花破湖、燃灯、施食、上表等法事。法会中高功法师们率信众祈求道教神灵太乙救苦天尊,发大慈悲,广开济度之门。高功法师们合神力于自身,用法力赈济鬼魂,使其早生人天,永离丰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观点,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乃是对先人最大的孝敬。 4.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二 综上所述,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关系密切,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道教本身的神秘性和迷惑性 古代中国,在人们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不言鬼神,只注重今生,不关心来世。正如《论语》中所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日:‘不知生,焉知死?…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对于人死后灵魂的去向,以及超生来世等问题不予解答,而人们对冥冥之中谁也看不到摸不着的鬼神充满了神秘感和畏惧感,一些生活中无法说清的问题便归因于鬼、神的存在,假若生活中遇到了灾难.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是否触犯了神灵,于是便有了一些对鬼神的祭祀,很多庙宇也香火不断。道教正是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加上官府朝廷的提倡,影响力也愈来愈大。道教中的一些活动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演变成一种节日流传下来,加之道教本身的神秘性和迷惑性,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足以让人们相信,更何况,道教中的一些道士一般隐居在名山大川之中,他们炼长生不老药,有些药确实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更增加了道教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说服力。至于巫术,是被明显道教化了的巫咒。无论道士或巫师.皆得习而用之。巫师作其法来,足以使文明人发笑而令愚昧者着迷。而咒语,更使人们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到神秘莫测.不可抗拒。 (2)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科学无止境,总有科学不曾解决的问题,包括思想上。古时中国普通民众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而是“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鉴于人们对自己的美好心愿祈求总要找一个精神寄托,费尔巴哈(L.Feuerbach)著《宗教之本质》一书,其第一章总括说:“依赖感乃是宗教的根源。”我们说到宗教,亦恒云“皈依”,其情恰亦可见。道教中的某些神灵便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以至于今天人们在举行节日中的一些祭拜时.仍充满了虔诚与敬畏。“弱者而后需要宗教,愚者而后接受宗教”;过去或不免有此情形,非所论于一切。胡石青先生有云:“理智尽处生信仰。”此谓理智有尽.理智与信仰非必不相容。作者:王丽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