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送碗背后的喜丧文化:从爱老敬老衍变为一门生意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成都商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市民收到的寿碗 成都商报记者 王勤 摄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到成都生活已经十多年,44岁的泸州人王先生参加过无数葬礼,每次葬礼他都会收到一个“寿”碗,前前后后已经有20多个,但他一个也没留下。“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住在成都龙潭寺的王先生说,这在当地是一种习俗,但他知道很多人和他一样把碗都扔了,感觉这样就很浪费了。
    不愿收
    葬礼上收碗
    觉得晦气
    上周,王先生一家三口来到龙潭寺某小区,参加了自己一远房亲戚的葬礼,在宴会上,主人家将宴会上使用的饭碗赠送给了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王先生虽然拿了三个碗,但是并没有带回家,而是扔了。“我们那边只有寿宴才有送碗的习惯。”王先生是泸州人,他还是觉得葬礼上拿的碗有些晦气。“前前后后扔了20多个碗。”王先生也认为很可惜,毕竟这些是主人家精心准备的。“但是哪个用嘛?”王先生表示,放在橱柜里,就能想到有多少亲朋好友去世了。
    据他介绍,这些碗有红色也有青色,和自己家里的色调不一致。“这次葬礼坐了30多桌,每桌有10个人。”他还特意向亲戚打听了一下,一个碗的价格是5块钱。“扔了还是可惜。”他认为,这种风俗还是有点浪费。
    为何送
    将长寿
    分享给宾客
    杨先生是一个老成都人,他认为送碗是一种善意的心理,把长寿分享给更多的人。据杨先生介绍,丧宴送“寿”碗是一种风俗,只有年满80岁的老人去世才会向宾客送碗,“并不是所有丧宴都会送。”杨先生的母亲在8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在举办葬礼的时候,专门找到了订制寿碗的公司,做了110个红色饭碗,并在碗上刻了“寿”字。
    杨先生还特意将这些碗装在了一个小袋子里,装上了香皂和毛巾。“这是一种礼仪,是对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的答谢。”杨先生特意选择了18元一个的碗。在他的印象中,10多岁的时候就知道有这种习俗,但那时并没有专门送的碗,都是自己丧宴上吃完后宾客自己拿走桌上的碗,后来经济条件好了,才专门订制。
    王先生远房亲戚所在小区的物管经理卢先生说,小区的老人过世都会在小区内办一场坝坝宴,桌子凳子都是外面借来的,并专门请了白案厨师,老的习俗还是在新的小区延续了下来。卢先生说,自己是自贡人,他们那边没有这种送碗习俗,但是在丈母娘的解释下,他还是接受了这种方式。“他们说这象征着长命百岁,还专门给家里的小孩用这个碗”。
    今年51岁的小区居民叶先生和家住金牛区的周先生都认为,这种习俗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认为晦气,那么葬礼都不用去参加了”。在文化单位上班的周先生抽屉里放了三四个寿碗,其中有些就是葬礼上拿回来的。他将其中的一个碗拿来喝咖啡。“这比一般的纸杯子好嘛。”他认为,送碗的这种行为更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更应注重这其中的内涵,也是对长者的尊重。
    不收碗的原因
    做工程的魏先生说,用起这个碗就能想到过世的人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毕竟这些人生前都认识,还是比较熟悉的。
    市民王先生说,一些年轻人会觉得这不太吉利,因为这毕竟是从葬礼上拿回来的东西。
    一些网友表示:不知道这些碗应该怎么使用。是拿来放着?还是拿来吃饭呢?
    送寿碗的原因
    老成都杨先生说:送碗是一种善意的心理,把长寿分享给更多的人。
    老成都杨先生说:这是一种礼仪,是对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的答谢。
    文化单位上班的周先生说:实用,也是对长者的尊重。
    送碗背后的喜丧文化
    从爱老敬老衍变为一门生意
    四川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民俗学教授毛建华认为,高寿的人离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一种喜丧,人们认为用了这个碗,自己也会长寿。这是一种良俗,并不是恶俗,同时也是一种礼仪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敬老、爱老的行为。
    “寿碗”作为孝文化的载体,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清时期的帝王就数次为自己的生日庆贺制作寿碗,以清康熙、乾隆、嘉庆等帝王为例,每到自己的“寿辰”,就授命宫廷事务处制作堪称“工艺品”并刻有“万寿无疆”字样的寿碗,这种最早出现的寿碗由于其特定的出身和工艺,一般拥有者都会珍藏起来,传于子孙后代。
    由于帝王祝寿用寿碗,在民间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老人寿辰用的寿碗。据说,从前在参加老人寿辰时,有些讨寿者喝得酩酊大醉时,就将寿碗装进衣袋,或大抢出手,主家并不责怪,反认为“有福有寿”。有的人宴后向主人讨要寿碗,也有主人主动赠庆寿者“寿碗”一对,使受赠者沾老寿星之福,俗说有“延年益寿”之兆。
    从“寿宴寿碗”到“喜丧寿碗”
    给孩子当饭碗,寓意“沾沾老人福气”
    据民俗资料显示,中国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风俗,凡有长寿的老人去世,大家都要去讨寿碗,拿回去给自家的孩子用来吃饭,意思是沾沾老人的福气,祈求长生。 这层意义上的寿碗,是为高寿老人过世时办喜丧待客用的碗。旧时医学技术不发达,小孩子的存活率普遍不高,人们就迷信地认为,如果小孩子用了长寿老人用过的碗,就会跟着沾上老人的长寿之气。老人的寿越大,这种寿碗就越抢手。
    这个风俗的来源,据说是来吊唁的客人,因家里穷,或孩子没来,或有其他人没来参加,就用碗添了饭菜带回去给孩子或者家人吃,这碗理所当然地要捎走了。后来日子好过了,这样的碗就被称为长寿碗,既有对去世老人尊敬的意思,也有讨个吉利的味道。
    从“普通的碗”到“订制生产”
    厂家:订制葬礼寿碗,成都及周边的居多
    毛建华说,原本寿碗碗上还没有什么字,后来商家从里面找到了商机,开始订制一些寿碗。
    昨日,记者找到了两家订做寿碗的公司。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冯先生说,自己做这种业务有两年了,主要是市场需要。“但更多的是寿宴的碗,占了90%。”他说,葬礼送碗的相对较少,这些碗的价格从7元到10元不等,一般要100个才起订。
    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周伟说,葬礼送碗的占了他们订制碗的5%到10%左右,一个月会接到两三笔这样的订单,以成都和周边地区居多。在德阳和绵阳这些地方就比较少了。
    名词解释
    喜丧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所谓“喜丧”即全福,全寿、全终。
    全福
    生前自家门内确系“螽斯衍庆”,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
    全寿
    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全终
    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