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的生活近况,我可以轻松地回答:“饮和食,得!”这四个字是半偸半学而来,盖有“饮和食德”之语。 饮和食德的“饮”字读“荫”音,是给人饮的动作。饮和,意谓使人感到自在,享受和乐。《庄子 ·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这是说,毋须言语以教之,却饮人(给予)心灵的和谐;至于“食德”,见诸《易 ·讼》,有“食旧德”之语。食,是食邑,古代官制有分封采邑,是世袭的。“食旧德”是“承祖荫”的意思。 撇开这个不说,“食德”是饮食的道德。然则饮食也讲道德吗?是的,且听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器具质(朴素)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不铺张,不浪费,这就是“食德”。 还有一种“食德”值得一提,或者说是“厨德”。盖厨乃饮食的“大本营”,假如厨人缺德,则遑论食德矣。为厨的良心是:“饮食首重健康”,所谓“病从口入”,厨师严格把关,是凭良心,不昧于良心也。凭良心的当然也有食肆老板和上下员工的合作。 良心两字很抽象,只是“凭”而已。究竟有没有“良心”这回事?《孟子·吿子》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良心就好像树木,本来长得茂密,但由于人们的砍伐没完没了,树木便被斩尽了。“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人有没有良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粤俚说的“臭罂出臭草”,此之谓也。(冬春轩,文章摘自《澳门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