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 馒头,是我国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主食。原指有馅的为馒头,现北方地区称有馅的为包子,无馅的为馒头;南方一些地区则将有馅的、无馅的统称为“馒头”。 馒头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制作和食用历史了。据《雅州府志》记载:公元223年(建兴三年)9月,诸葛亮为扩充蜀国势力,亲率大军南征擒放孟获,在引军返回成都途中行至泸水,但见上空阴霾密布,江水汹涌异常。眼看大军被阻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急,当即询问孟获,孟获告知:“此水有猖神作祸,经常兴妖作怪,常致舟翻人亡,水中瘴气过重,且含有毒物质,触水致死者颇多。”孟获还告诉诸葛亮:“可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用黑牛、白羊各一头祭之,自然风平浪息。”但诸葛亮不愿随意杀人,熟思良久,想出一计,遂命随军行厨宰杀牛马,剁肉为泥,包在白面团中,做成人头形状的大馍,投掷水中,以祭鬼神。次日天明,果然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渡过泸水。 从此,这种“馍头”被视为高贵食品。宋高承撰《事物纪源》中记载:“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南征将渡泸水,土俗人首祭神,亮令杂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象人头代之……,馒头名始此。”因我国古代称南方各族为“蛮”,这种人头形状的大馍便被称为“蛮头”。《七修类稿》中曰:“本名蛮头,音传讹为馒头。”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滋味鲜美、形态独具、口感耐嚼,在豫西南和鄂西北一带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传三国时,刘备为恢复汉室与关羽、张飞屯兵新野。张飞因力猛食量大,对厨师烹制的光滑细软的面条很不满足。为了适应其口味,厨师反复琢磨,终于摸索出这种“板面条”。张飞尝后,连连称赞,遂常食此品。 制作新野板面有三大关键:板面要做好,臊子要质高,配菜要精细。其中板面的制作非常有趣。将面和好饧好后,用力揉盘,搓成长条,揪成50克大小的剂,搓成小条,抹上油,一层层排在案上,撒上面扑,用手按扁,擀平,左右手各捏一端,拉长后再折合回来,一手捏住,一手用小擀杖插入另一端,在案板上伸展摔打,拉成宽窄均匀、筋柔透明的面片。如果吃圆条,可将小剂搓圆,反复折合摔提,便可制出粗如香柱的“一窝丝”。若将小剂按扁,擀平,撒上面扑,再卷成圆条拉摔,可制成“空心面”。 水烧开后,将面下入,两滚后加入白菜或菠菜,热后一齐捞在碗内,浇上羊肉臊子,撒上香菜、蒜苗即可。端起碗来,面条光润,油珠漂浮,汤红菜绿,辣香利口,令人食欲大开。 ■徐公丸子 山东聊城东关原有一座“庙上庙”,是个二层楼阁,下供关公,上供徐庶。 相传徐庶曾任聊城知县。东汉末年,曹操任东郡太守,为称霸天下到处网罗人才。当他听说属下的聊城知县徐庶是当世奇才时,便以巡视为由莅临聊城,打算拉拢结交徐庶。徐庶对曹操的为人很反感,无论曹操言谈多么热情,徐庶都淡然处之,毫无苟和之意。在为曹操送行时,根据徐庶的安排,厨师特意将丸子做成扁形的。曹操见后问:“丸子应该是圆的,为何做成扁的?你们聊城人真怪啊!”话外之意是讽刺徐庶性情古怪和不识抬举。徐庶则正色道:“丸子虽扁,风味犹存。”他以丸子自喻,说明自己表面上可以迁就、屈服于曹操,但内心却坚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决不与之同流合污! 从此以后,徐庶用以自喻的“扁丸子”被后人称为“徐公丸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