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探秘汉藏千年“茶缘”的前世今生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新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新网雅安3月12日电 题:探秘汉藏千年“茶缘”的前世今生 
    作者殷樱
    走在藏茶文化长廊,一幅幅老旧照片、一件件背茶工具,真实地还原了当初背夫背藏茶进藏的情景,也诉说了茶马古道的繁荣。12日,记者来到四川雅安兄弟友谊茶厂,探秘汉藏千年“茶缘”的前世今生。
    四川雅安兄弟友谊茶厂董事长甘玉祥告诉记者,当时茶马古道都是人背马驮,由于没有雨具,茶叶反复被雨淋湿、再晒干,如此循环,便形成了现在藏茶最为关键的一道工艺“发酵”,俗称“马背上的发酵工艺”。 
    如今的茶道依然繁忙,只不过载重卡车替代了人畜,背夫们的身影凝固为城市雕塑。
    藏族民谚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饮千年的藏茶一直被藏族人奉为生命之茶,健康之源。
    自唐以来,藏汉贸易以茶为贸易主体。四川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便逐渐成为藏茶生产中心。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藏族人民对雅安藏茶的依赖和看重非同一般,甚至“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上世纪90年代,甘玉祥重振家业,在雅安建立“兄弟友谊”茶厂。“雅安藏茶,从字面上讲就是畅销藏区的茶。”甘玉祥说,随着雅安、乃至全国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友谊茶叶在1995年就提出了“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的发展思路。
    在谈到“兄弟友谊”如何得名时,甘玉祥解释道,藏汉本是一家人,称“兄弟”理所应当。“友谊”则代表了藏汉兄弟之间那份绵延不绝独特的情感。藏茶则是架起民族友谊的桥梁。
    得益于雅安藏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意义,2008年6月,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雅安藏茶,曾经是古代封建统治者控制藏区的工具。现在的藏茶,却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一份。至今,雅安茶厂仍珍藏着这种“团结茶”样品。
    现任雅安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朝贵,从小与茶就有不解之缘。“小时候上学,我就常穿行于茶园,亲朋故旧中亦不乏种茶制茶人。”
    1998年,已是旅美华侨、医学专家的他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为开发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藏茶文化,从美国返回家乡雅安,收购了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雅安茶厂,组建起全新的雅安茶厂有限公司。
    在李朝贵的努力下,“藏在深闺无人知”的雅安藏茶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步。他在潜心研究藏茶制作工艺,还大力开发藏茶文化,在研究“茶与西藏”中,发现了鲜为人知的“藏茶现象”。
    如今,从饮用茶到装饰茶,藏茶企业的开拓者将藏茶由单一饮品向诸多领域延伸,发展多元化的茶文化。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作为国家级藏茶第五代传承人的甘玉祥认为,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传承,才是是一种“活态”的保护。“雅安藏茶技艺传习所的成立,让雅安藏茶的传承方式从祖辈传承扩展到师徒传授,很大程度上壮大了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队伍。”
    “雅安藏茶有1300多年文化历史,对促进藏汉团结有很大作用。”甘玉祥说,要让这份绵延了千年的汉藏“茶缘”一直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