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中华地方名吃:陕西扯面宽得像腰带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陕西面条种类繁多,油泼面、陕西扯面、炸酱面、手擀面、捞面每一样都特色十足;和其他风味面条不同的是,陕西面条既粗又厚,但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陕西八大怪里有一条是“扯面宽得像裤带”,一根面条宽达二三寸,一碗面就两根面条。
    陕西人无论在哪儿都会想念陕西的面,因此哪里有好吃的陕西面馆,陕西人都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告诉老乡,这家黄河水陕西面馆也是这样传开的。
    寻面之旅——差点进不去门
    黄河水陕西面馆在美术馆十字路口往北一点儿,离三联书店不远。店面的地理位置不错,门头大大的招牌上是滔滔黄河水的图片,和面馆的名字倒挺相配。记者到达面馆门口时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没想到里面人多得连门都快进不去了,点菜的食客站了一溜,一直排到门口,外面的人得侧身才能进去。面馆门口是凉皮和肉夹馍的操作台,很多食客站在一旁等着。
    在这里用餐要先点菜付钱,然后领个号坐下来等。本来还算宽敞的店堂那么多人一站,还是显得有些狭小。此时已经没有空余桌子了,我们只好和其他人拼桌。外面的大橱窗里挂着成串的红辣椒,我以为是假的,伸手一摸,又干又硬,捏一捏差点碎成粉末。
    味蕾体验——这碗面看起来很平常
    因为人多,等的时间也比较长。看着身边的食客呼噜呼噜地吃着面条,没有一点斯文相,觉得又好笑又焦急。这时,隔壁桌上也上了一碗面,香气扑鼻,勾引着口水。仔细看了看,发现那碗里除了面条之外居然没有其他配料,怎么会那么香?拉住服务员问隔壁吃的是什么面,答曰:油泼面,于是激动地一边咽口水一边等着自己那碗。
    端上来一碗“带子”
    真的等到油泼面上桌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小小地失望了一下。油泼面的做法太简单了:把面拉成又宽又扁的带状,浇上蒜末、辣椒末、香菜等诸般调料,再用滚烫的热油一泼即成。看起来就是一大碗宽宽的面条,里面夹杂着几根青菜、一把葱末和一勺辣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就是让很多人提起来就流口水的油泼面?
    面汤可以随便喝
    怀疑归怀疑,闻起来倒是挺香的。学着别人倒了点醋,然后拿筷子把面条、葱花和辣椒充分搅拌均匀,夹起一筷子面送到嘴里,面挺长,吃起来不太方便。第一口感觉香香的,其他很平常;紧接着吃了第二口,面条很筋道,有点嚼头;第三口,辣椒似乎也不错,不多不少,又很够味;接着,第四口、第五口开始,已经顾不得细品了,跟我刚才嘲笑的不够斯文的那个女孩子一样,埋头苦吃起来。
    一大碗面很快便被一扫而空。服务员适时送上一碗面汤,猛喝几口,好舒服啊!这里的面汤是免费的,尽可以喝个肚儿圆再走。
    臊子面讲究汤多面少
    虽然已经很饱了,但架不住朋友碗里油汪汪红辣辣的臊子面的吸引,哄着她分了我一小碗。虽然,面条还是那个面条,但它是带汤的,用猪肉和黄花菜、鸡蛋、木耳等十一种蔬菜丁调出来的调料浮在面条上,旁边又漂着红艳艳的辣椒油,特别诱人。吃起来只觉得热乎乎,香喷喷,又带着酸酸的醋味,一不小心,这一小碗也被自己呼噜光了。
    其他小吃:
    肉夹馍5元/个
    这里的馍是现场制作的,操作台就在门口,一个炭火炉子,打馍师傅揉一团面放在铁板上,一会儿面团就烙黄了,然后塞到下边的壁炉里烤,几分钟后,一个黄澄澄、皮焦内软的馍就好了。
    师傅从加热的锅里捞出一块颤巍巍的蜡汁肉,放到刚切开还冒着热气的馍里,咬一口,只觉得滋味鲜香。这里做肉夹馍的师傅据说有20年做肉夹馍的厨龄。
    水盆羊肉12元/碗
    水盆羊肉以剔骨鲜羊肉、高汤加调料制成,里面有粉丝、木耳、豆腐等,食用时配现打出来的热馍,佐以糖蒜、辣椒酱。馍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把馍切开,把辣椒酱抹在馍里,把肉夹进去,做成肉夹馍吃,一边吃馍,一边喝汤;另一种是把馍掰开,泡到汤里吃,肉烂汤清,馍也别具风味。
    扯面幕后——一碗面只有两根
    扯面好吃与否在于它的工艺,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面上有油,用湿布盖好放置一会,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陕西八大怪里有一条是“扯面宽得像裤带”,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达到两米五,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有2两左右,一碗面就两根面条,但一个女孩子说不定吃不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