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头上春秋——昭君套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唐山劳动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看看又是中秋,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府众人在贾母的带领下,在凸碧山庄赏月。真个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贾母却是个懂风雅的,她令吹笛人远远地吹来。一家人说着闲话,“猛不妨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这一段是我百看不厌的。那个意境大约只有彼时在那地的人,才可以体会得完全。
    贾母兴致很高,坐到了夜深。便有鸳鸯恐夜深露重,风吹了头,送来软巾兜和大斗篷。贾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这也是贾府最后一次家族聚会,而衰败之征已显。
    这里说到“软巾兜”,也即“兜巾”,应是一种风兜。据清曹庭栋《养生随笔》里说:“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二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毡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纽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第五十回里,贾母到园子里赏雪,也围着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此处斗篷与暖兜并用,贾母上了年纪的人避畏风寒。想来中秋夜贾母戴的软巾兜,是夹层绸子做的。
    类似作用的还有“观音兜”和“昭君套”。第六回里王熙凤戴着“秋板貂鼠昭君套”,秋板貂可是秋天绒毛没长全的貂鼠皮,最为贵重了。第四十九回里史湘云也戴着“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樊彬《燕都杂咏》诗注云:“冬月闺中以貂皮覆额,名‘昭君套’。”在帽裾上围上一圈皮,让人联想到一去紫台连朔漠里的明妃。第四十九回里探春则“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观音兜是清代的风帽,据说是因为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际,看上去像是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而得名。古人避风寒,竟然有这么些个选择,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们看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凤姐儿家常代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这“攒珠勒子”是什么东西?既然都是围在额上,它与贾宝玉额上的金抹额是不是一种东西?如果是一种东西,为何有两个名?为何男女都戴它?
    这“昭君套”,这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没有顶,要露出发髻,正确的讲应是帽套。它在明代称为“卧兔儿”,用海獭皮做的就称“海獭卧兔儿”,用貂鼠皮做的就称“貂鼠卧兔儿”。旧日我们唐山、丰润一带老年妇女冬日常戴一种黑色大绒做的帽子,大约就是这种“卧兔儿”或者“昭君套”的遗制,不过多了一个顶而已。沈从文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根据明人绘画和小说插图,把这种明代妇女常戴的“兔儿”形状描绘出来。从图上看,明代妇女在戴“卧兔儿”的时候,通常还要配上一个“遮眉勒”,就是在额上横勒一件东西,这便是王熙凤额上所戴“攒珠勒子”。“攒珠”是指她这“遮眉勒”系用珠子攒聚而成。由此可见王熙凤的头饰正是明代妇女的典型头饰,她额上那一件“攒珠勒子”与贾宝玉额上那一件“二龙抢珠金抹额”实在是一种东西,不过名称不同,材料不同罢了。
    说起来这一种东西可是其来也久,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许多处提到它。它原本起于唐代的“帷帽”,又称“羃”。
    离,本是少数民族的头饰,主要作用是出门时遮蔽颜面,不让人看见,无论作用与形制都与今日阿拉伯世界妇女所戴面纱近似。它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头上软兜,或四面或三面或两面垂下纱帘,垂到肩上,这纱帘叫作“裙”,古代凡器物下脚垂有丝绸边沿的都叫裙。这种东西在后人所画观音画像中时常见到,后来老年男子所带风帽也与它相近,这在老版电视剧《四世同堂》中还能看到。另一种形制是硬笠子帽的四周垂下纱裙来,亦是垂到肩上,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形制,《金瓶梅》中西门庆去会情人,动辄戴上“眼纱”,就与它有血缘关系,在电视剧《笑傲江湖》及其他一些与武侠有关的影视剧中也属常见。
    唐代武则天以后,贵族妇女竞尚胡装,不再遮头盖脸,这种“帽”曾沉寂一段,后来就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朝头上发展,发展成“盖头”,于常是紫罗做成,也称“紫罗盖头”,在北宋绘画中还可以看见当时妇女戴这种东西。它的遗制就是旧日结婚时新娘子头上蒙的那一方”盖头”,还有就是江南乡间女子喜戴的头帕。
    另一个方向是往额上发展,到五代时已经发展成覆在妇女额头的一小片纱罗,名字叫作“透额罗”,到了元代,就发展成勒子,通常在戏曲中使用,称为”鱼婆勒子”。现实生活中也有佩带的,多是下层平民妇女。
    到了明代,这种东西又受到爱美的上层女士喜欢,称为“遮眉勒”,纷纷佩带起来,所以在《金瓶梅》的插图中就出现了这种东西。
    到了清代,这种东西更风行起来,仍然叫作“勒子”或者“勒条”,上至皇宫嫔妃,下至渔婆村妇,都时兴戴它,我们由清人所绘雍正妃子画像以及康熙时期所绘《耕织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东西。当然,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所用材料有霄壤之别,下层妇女用缎,用绒,用布,叫作“包头”,上层的则花样百出,比如《红楼梦》贾宝玉戴的就用金,王熙凤戴的是用珍珠连缀而成。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是一种女人专用的头饰,男人极少戴它,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介绍,只在元代一幅壁画中,有一个道童额上勒着这种东西,其他则未曾见。可是雪芹先生却让贾宝玉戴上了这种东西,这一方面是与其他服饰配套,既然给贾宝玉借了一身戏装穿,干脆也给他借来这一件“勒子”戴上,就连“抹额”这个名称,也是明代对于“卧兔儿”也即王熙凤头上的“昭君套”的另一种叫法,也借来一用。另一方面,也确实突出了贾宝玉这一位贵家公子迥出凡尘的风采。难怪《红楼梦》初现于世,就受到那些名公钜卿、世家豪族的激赏,这与其中服饰器用等等的描写极有关系,聪明的雪芹先生把那些真正经过见过的阔人都蒙住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