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中国古代服饰面料多是丝绸,丝绸的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特别是人物画的风格和技法。 中国古代人物画与中国传统的丝绸服装有着紧密而悠久的联系。中国画讲究神韵,讲究主观感觉的表现,在技法上又讲究线条的运用,所以,在中国人物画中,通过线条去描绘衣纹,通过独特的衣纹表现人物的气质神韵,就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人物画的衣纹十分独特,这种独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丝绸服装独特的静态悬垂感,二是中国丝绸服装独特的动态飘逸感。 服装的悬垂效果是所有柔软面料都具有的,但中国丝绸面料的悬垂感却是独一无二的。丝绸轻盈、柔软,光滑而华丽,加上中国传统服装近似写意般的宽大,肥硕,使得服装垂下的部份形成自然下垂的褶皱,这种褶皱浑然天成,显得随意而无规则,与棉、麻面料相比,丝绸更加柔软和轻盈,在静止的状态下,其衣纹褶皱更自然随意,穿在人体上比棉麻更加贴体。 在表现丝绸这种悬垂衣纹方面,中国绘画创造了各种笔法,有人称为“十八描”笔法,这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技法归纳出来的。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中记载:“衣褶描法,更有十八种:一曰高古游丝描,用十分尖笔,如曹衣纹;二曰如周举琴弦纹;三曰如张叔厚铁线描;四曰如行云流水描……”。这些是根据笔法线条的形象而定名的,如琴弦描类似琴弦,比高古游丝稍粗,铁线描则更粗些。行云流水描则是要根据线条表现出的流畅和洒脱来作形象命名,还有用动物或植物形象来命名的,如柳叶描、竹叶描、蚯蚓描等,都是形容笔法线条的形象。这些丰富的画技法也说明了丝绸衣纹的多姿多彩。这些丝绸衣纹是与棉、麻以及现代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截然不同的,现代衣褶的描法也随着纤维衣料的丰富而有所发展,从这一点看,丝绸的特点决定了古代画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曹仲达,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画家,以画印度佛画和人物像著称,他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国色彩,到中国后又师法于中国南朝画家袁倩,受到汉族艺术的熏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经历也使他的中国画法功力深厚,而且富于个性,逐步形成了类似于佛教艺术手法“薄衣贴体”的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被称作“曹衣出水”,也被叫作“曹衣描”。 东晋著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公元344-405年)的《洛神赋》、《女史箴图》及《列女传仁智图卷》和宋代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名作,都是通过衣纹的描绘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韵,而且服饰本身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这些衣衫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描绘,丝绸的神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顾恺之的人物画中多有神仙和宫廷仕女,其服饰形象都处于飘渺的仙境氛围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丝绸的轻盈和在风中的复杂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画强调气韵,这一点在人物服饰画里除了表现静态的悬垂感,中国画家更热衷于表现动态中的丝绸服饰的飘逸感。唐代画家吴道子(公元680-759年),的壁画,就是用“天衣飞扬”般的绘画艺术而使观者感到“满壁飞动”。那些人物穿着宽松肥大,长曳及地的丝绸衣衫或伫立于风中,或飞动于天界,丝衣飘飘,衣褶致密,曲折而又柔婉,姿态千变万化,营造出一种宛如仙境的艺术世界。我们常说“吴带当风”,极恰处表现的正是丝绸服饰的飘逸感。 这些飘逸的服饰形象还与画家追求的理想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自由、随意、飘洒的意境,正是画家思想、心境的表露。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弃官隐居,在《归去来兮》中写出那种逃出宦海,奔往田园的轻快心情:“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明代大画家陈洪绶(公元1588-1652年)据此作《归去来图》,重点刻画了衣纹,以衣服的飘逸来表现陶渊明(公元365-427年)此时的心境,那云舒浪卷般的流畅衣纹线条,正表现出人物轻松惬意,自由快乐的状态,当然,这种轻松惬意,自由快乐,也正是中国丝绸的性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