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从放羊娃到铁帽子王 清朝"战神"僧格林沁(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陵墓被毁僧格林沁不是黄金头
    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僧王遇难后,被捻军割去头颅,身首异处,属下只抢回一具无头的身子。安葬时,清廷特选派工匠,打造了一只黄金头颅安上。
    1948年夏,已安卧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当地农民拆毁。人们打开地宫,掀开棺椁,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静静地仰卧其中,尸体尚未腐烂,身着亲王朝服,身首俱全。哪里有什么黄金头?僧格林沁尸身裸露后,随风而朽。
    陵园附近的村民说,僧格林沁陵墓被毁时,珠宝玉器成箩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只九龙杯尤其显眼,装满酒时,杯中会出现九条游动的金龙,引颈奋爪,状若活物,此杯后来不知所踪。有当地老人介绍,从墓穴里翻出好多的绸缎,后来都做扭秧歌的带子,用了好些年。现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圣旨碑”未被砸毁,成为墓园的唯一遗迹。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约70亩,位于公主陵村东一处朝阳的山坡上,当地人称马鞍山,系巴虎山余脉。据史书记载,僧王陵园建筑极具工巧,气势恢弘,分为内墙、外墙,前殿、后殿,几进院落;墙里墙外,松柏参天。沿山坡而上约百米,起有三个宝顶,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楼,楼内青石铺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身上驮的便是同治帝所题的青石蟠龙碑。僧格林沁下葬时,同治皇帝载淳不过10岁,能否亲提碑文只有天知道。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无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孤零零地立着。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毁,他的儿子、孙子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僧王3代,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寸骨无存。悲哉!
    后人守墓孤老伴孤碑
    如今,守护着僧格林沁孤碑的是一位蒙古族农民白庆荣,今年59岁。史料记载,白家是于1761年调来为雍正皇帝的侄女和颐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贵族。“祖上犯了点事,乾隆年间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家族的迁居史,“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代守墓了。 ”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处后,白庆荣的祖辈便开始专门守他的墓。“咱们虽说是发配守墓,但也是贵族! ”白庆荣说,“咱们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个姓。”上个世纪50年代,白庆荣的父母搬出了僧格林沁陵寝所在地。他们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又一次成为这项“家族产业”的延续者。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找到白庆荣,在墓园的旧址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看什么呢?就是那块已经断成两截的石碑。
    14年来,白庆荣一直与僧格林沁碑共度晨夕。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小炕头上还摆着一本已经很旧的《僧格林沁史》,多年来,白庆荣已经深深了解了他的陵墓主人。他现在很担心的一件事是,“怕为前辈守墓的行当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有白庆荣这样一片赤诚,若僧格林沁灵魂有知,似乎也该知足了。
    没有了陵地依托的僧格林沁碑在雨雾中静静地矗立,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但愿这唯一的旧物不会消失。(田继忠 来源: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