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李鸿章与中德军火贸易:一个买来的“自强”之路(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武汉大学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李鸿章极力推动海防建设。李鸿章考察了西方的海防后,他意识到一国之海防,不仅要有强大的军舰,占据海上的优势,还要有陆地上炮台做后盾。“水师以船为用,以炮台为体。有兵船而无炮台庇护,则兵船之子药、煤、水一尽,必为敌所夺。有池、坞、厂、栈而无后炮台,亦必为敌所夺。故炮台极宜并举。”而之前清军所筑炮台均十分简陋,都是用石灰、沙土和砖石筑成,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火炮,形同虚设,不堪一击,李鸿章强调说:“窃查大沽、北塘、山海关各海口所筑炮台,均系石灰和沙土筑成。……砖石炮台易被轰破”。因而一方面在大量购进国外军舰的同时,李鸿章也积极地筹建口岸炮台,而炮台的构建,李鸿章受德国的影响最大。他从德国聘请了陆军退役军官工程师汉纳根大尉,负责改造北洋旧有炮台。1881年,汉纳根为旅顺和威海卫基地设计和修建了新式海岸炮台,并在旅顺口黄金山新式炮台上安装德国克虏伯后膛巨炮。这一炮台为仿照德国最新式的炮台所建,号称是当时中国防御能力最强的海岸炮台。该炮台墙体内砌条石,外筑厚土,可防加农炮横射穿透或炸毁。弹药库和兵营亦构筑在厚厚的墙体之内,可抵御榴弹炮高爆弹凌空而下摧毁。炮台上的克虏伯巨炮可360度旋转并四面射击。李鸿章对修建的炮台大加赞赏,“旅顺口黄金山顶炮台仿照德国新式,内砌条石,外筑厚土,皆欲使炮子陷入难炸,即有炸开,亦不致全行坍裂。”黄金山顶炮台成为当时北洋海防的标准炮台。1887-1890年,汉纳根又先后在威海卫港湾南北两岸、刘公岛、日岛等地主持修筑了13座海岸新式炮台。1871年,李鸿章在科隆商人费雷德里茨·佩尔的鼓动下,一口气向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用以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在李鸿章的倡导下,清朝当时的海防皆配备德国克虏伯大炮。1889年,李鸿章麾下的天津军械所通过信义洋行购买了价值550万马克的克虏伯大炮,用来装备北洋海军的海岸防御系统,这是克虏伯在华贸易的最大一宗。“这笔买卖的成交,标志着我国军事工业在华的最大成就之一,因为该笔买卖的买价超过五百五十万马克,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所购买的大炮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笔。”海岸防御系统装备大批的德国先进火炮,促进了清政府海防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的军火贸易中,克虏伯的军火往往是清政府的首选,德国无疑是个赢家,即便是在军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清政府也不惜投入巨资购买武器,“就是在中国海岸防御机构收入极不景气的时候,它们所有可用的钱在今后三、四年中,首先是要用于克虏伯产品,从而可以使克劳梭和阿姆斯特朗的竞争在若干年内失所凭借”。德国军备大量地用于装备清朝的军队,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和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几乎都德式化了。“在中法战争的末期,德国军火商人在中国取得了优越的地位,中国军队的核心、属于李鸿章的北洋部队,是负责拱卫北京以防敌人从海口方面袭击的,于1885年5月购入108门克虏伯山炮……此外还在武尔康造船所订了两艘装甲舰。中国订的六艘小鱼雷艇则在另一家德国造船所制造,150担火药则已准备好装船。1886年初,艾克思纳在广州、台湾、靖江都见到过克虏伯的炮。”1886年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吕尔孙向德国政府报告,“迄今为止,军火生意差不多完全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但目前英国人和法国人却断然要同德国人展开竞争。”为了在中国对外军火贸易中分一杯羹,法国一方面专门派出了一个将军到北京活动,另一方面在报纸上大肆攻击德国的军备工业。有一次甚至法国领事李斯特煦伯专门组织了一次演习,令人当着许多中国官员的面,由一艘法国炮舰上的士兵帮助,举行了一次克虏伯炮与邦格炮的射击比赛,而比赛的结果是克虏伯炮不敌邦格炮,这显然不符合事实的结果表明法国人从中做了些手脚。而英国怡和洋行则不惜血本,低价出售阿姆斯特朗炮,“这个行家每年付一万二千两给它的代理人曼德尔,同样多的费用给领事,和至少双倍于此的贿赂给中国官吏”,尽管如此,面对激烈的竞争,清政府仍明确表示,“除了德国的克虏伯炮以外,绝不订购其他炮。”李鸿章也并未受法国人的宣传和虚假的演习的影响,1888年夏天,他通过曼得尔订购了价值200万马克以上的克虏伯军备物资,用以装备威海卫或大连湾。在其影响下,“烟台道台盛宣怀花十一万两订购了四门克虏伯炮,并以书面保证,以后若需炮,仍向克虏伯厂购入。两广总督张之洞给予同样保证,并买了五十二万马克的克虏伯炮。”
    在中国对外军火贸易中,德国之所以能取得优势,李鸿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身为统治者一员,不仅在思想观念上极力主张购买德国军火,在清朝廷中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而且身体力行对军火贸易的具体实施穿针引线,是中德军火贸易名副其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施者。从向国外购买军火开始,李鸿章便意识到,要真正的富国强兵,不仅要购进国外的先进武器,还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李鸿章认为:“惟新式枪炮机具精致,中国兵将向多粗疏,稍不细心,即不能尽其妙用,鄙见多置利器,更要讲求操法,有器而不能用,与无器同,且恐以其器予敌。”清政府对军事技术人员的培养一是将年轻的学生或是军官送到国外培养。二是将国外的技术专家请进来,培训国内的技术骨干。由于清政府进口了大批的德国军火,因此,德国便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军事技术人员的培养基地。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李鸿章从其最亲信的部队淮军中抽调了卞长胜、杨德明、查连标等7人,派遣其随同德军炮兵教官李劢协前往德国学习海军和陆军技术,重点考察德国兵工厂、造船厂、军营、炮台和军舰,这是晚清第一批赴德国的留学生,几年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王得胜等人先后学成回国,任教于准练各军,成为清军中少有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在德国学到的炮法等知识进行传授,对提高清军的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89年,李鸿章又上奏朝廷要求选派学生赴德学习德国军事技术,后在克虏伯技术人员瑞乃尔的带领下,段祺瑞、商德全、吴鼎元等五名武备学生赴德留学,他们最初在德国军校见习,后进入克虏伯厂学习炮务和构筑炮台的技术。这批学员学习的时间虽只有12个月,但回国后都被委以重任,吴鼎元任新军第五镇统制,孔庆塘任云南普洱镇总兵,段祺瑞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商德全任清河陆军中学校长、天津镇守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