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舰 而德国建造的经来二舰, 是在吸取”济远”等防护巡洋舰的经验上, 改为"旁有水线甲堡之船", 即装甲巡洋舰. 价格也随之较 “济远”上扬47万马克(第二帝国马克). 这种防护形式最先在俄国巡洋舰上出现, 逐渐被推广到各国. 同时经来二舰底部具有双层船底, 两层船底相距一米. 在轮机舱和锅炉舱外的舷侧部位以及上层建筑周围铺设相当厚度的装甲, “穹甲之中段,傅之于外以为水线带甲”. 且穹甲较”济远”升高5寸, 加长8尺, 加宽1尺, 改善了轮机舱和锅炉舱的工作环境, 并扩大煤舱的容量, 是兼有舷侧装甲和甲板装甲的船型, 水平防护和垂直防护兼顾, “初拟如定镇堡式”, 与定镇二舰(即战列舰)思路相仿, 只不过是厚度稍薄. 防护能力也是很强的. 按李鸿章的说法, 是可以”冒充铁甲船”了. 同时, 也注意吸取了英国的经验, 将封闭炮塔改为半封闭式的炮盾避免二次杀伤. 当时参与验收的余思诒在所作叙述验收过程的”楼船日记”中, 提到舰内设有8英寸厚度的前后横壁, 是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 装甲甲板仍采用未延伸到舰艏舰艉的形式 (从穹甲较”济远”加长8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舰艉没有安装火炮, 始终是个不足. 在经来二舰未完工时, 中方曾提出这个问题, 但许景澄回电称: “伏(伏尔铿船厂)谓底板已铸,不能加大炮”. 回国服役后, 李鸿章也多次提议为其增加尾炮, 碍于费用难筹, 一直未能完成. 在黄海海战前五天,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到达旅顺, 安排为经来二舰各增加3门新式速射炮. 可惜舰队后来要为运送赴朝铭军的船队护航, 这件事情被耽搁了下来. 两艘德国制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都表现出较强的生存力. “经远”独力与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艘军舰苦战多时, 被”环攻不已”方慢慢倾斜告沉没, 而“来远”舱面甲板尽毁, 钢梁暴露, “中弹百余处,自后鱼雷舱至前烟筒座被焚殆尽”. 舰身水线以上部分虽烈焰熊熊, 但机舱内机器仍运转如常, 坚持战至最后并驶回战场与其余军舰组成编队, 不需拖带自航返回旅顺. “来远”是返港军舰中受伤最重的, 到后来旅顺失守前仍未完全修复. 相比之下, 北洋水师购自英国的巡洋舰防护能力就逊色了. 值得一提的是, 致靖经来四艘巡洋舰都采用了一项新的火炮控制技术, “可用电线同时发各大炮”. 这有利于增强火力密集度和提高命中概率. 总的来说, 德国和英国都有建造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 而英国明显地较多建造防护巡洋舰. 从1885年到1907年, 英国建造了42艘装甲巡洋舰, 但是同时建造的防护巡洋舰却多达101艘. 1907年后, 英国不再建造装甲巡洋舰, 转而建造更能凸现快速重炮轻装甲的新舰种----战列巡洋舰. 而且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巡洋舰, 德国巡洋舰侧重防护, 兼重火力, 但航速稍慢, 英国巡洋舰优先考虑火力和航速, 为此减轻防护. “经远”和”来远”的舷侧装甲是9.5英寸, 在水线以下逐渐减薄到5英寸. 炮塔和舰桥装甲分别为8英寸和6英寸, 炮塔底座围壁厚度9.5英寸, 装甲甲板厚3英寸, 航速15节. 同时期英国的”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除舷侧和舰桥装甲有10英寸外, 装甲甲板厚是2至3英寸, 炮塔和炮塔底座围壁的厚度是5至6英寸左右. 但航速17节, 短时间内甚至可以保持18节. 另一种英国装甲巡洋舰”专制”级情况与”奥兰多”级相仿. 这种设计思路上的差异取决于两国海军不同的情况. 英国拥有广大遥远的殖民地, 且拥有强大的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 巡洋舰分配的任务是保护殖民地和海上商业航线, 或是舰队决战时在战列舰编队羽翼下于前方侦察敌情与驱散敌方鱼雷艇. 而装甲巡洋舰担当得最多的角色是担任驻守海外各处殖民地的分舰队的旗舰 (而组成分舰队的, 清一色是轻快的防护巡洋舰). 这几种任务都不需要与对敌方的战列舰直接交战, 却十分需要高航速, 长大的续航力(多装煤)和舰上成员的居住舒适性(有利于长期在海上游弋时保持舰员有充沛的体力). 尤其执行上述第一种任务时, 需要长期在海上值勤, 而面对的一般只是对方的破交巡洋舰. 这种特殊任务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30年签定"伦敦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主要内容是, 除延续1922年”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中对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限制外, 另将限制范围扩大到巡洋舰, 驱逐舰和潜艇等辅助舰种)时, 英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另外两个缔约国美国和日本的是, 极力主张不对轻型巡洋舰作出技术和数量上的限制. 只有中国和日本这些缺乏大量战列舰的二等海军国家才把巡洋舰投入直接的舰队决战. 这恐怕有违英国巡洋舰, 尤其是英国防护巡洋舰的设计初衷. 德国的殖民地不多, 海军主要保护的还是本土, 作战对象是英国和法国的本土舰队, 活动海区不大, 多限于波罗的海和北海, 而且德国的军舰数量少于英国, 巡洋舰要兼顾一部分原属于战列舰的任务. 而每损失一艘军舰都是很大的打击, 为了保证防护力和火力, 牺牲航速和续航力是可以接受的. 面对当时的情况, 中国的决策者也很难一下子决定本国的巡洋舰全部应该采取哪种舰型. 李鸿章电奏总署, 各国快船本非一式, 曾纪泽奏有穹甲, 无水线甲和炮台甲, 速率可达18节, 许景澄奏照"济远"式加宽长, 加水线甲, 双层底, 速率15节, 似可并行不悖, 日后再择一推广. 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 在同一时期中国自制的巡洋舰上, 也可以看见这种兼容的态度. 福州船政局19世纪80年代后期建造的巡洋舰中, “广甲”是无防护巡洋舰, “广乙”和”广丙”最初也是想与”超勇””扬威”式相仿, 但后来修改设计变成了穹甲快船, 即防护巡洋舰. 而”平远”则是具有完全装甲防护的装甲巡洋舰. 尤其要提一提“广丙”巡洋舰. 经考证, 江南制造局仿制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在甲午战争前夕已具备实用性. “广丙”是参加黄海海战中唯一一艘安装了120毫米口径速射炮的中国军舰. 一切都在摸索中, 等待即将来临的大海战的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