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规模赴日军事留学生的派遣 新政时期,军事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赴日学习军事成为热潮。与先前的留学欧洲相比,日本在地理、文化习俗方面的便利条件,再加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国力提升,使留学日本成为当时政府和国民共同的选择。从1898年赴日留学开始,到1911年,赴日留学军事的总人数已达1 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它不仅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军事干部基础,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民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及军事教育家、理论家[8]85。 纵观这一时期的军事教育变革,不仅规模上远超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极大变动,不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艺,对于教育体制等方面也开始调整,变革更加深入。与先前的以欧洲为师不同,这次变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日为师。 二、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征 回顾晚清时期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军事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到迅速推进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最后十年,是其军事教育变革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总体而言,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师夷长技”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源便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很快成为洋务派指导实践的重要思想。曾国藩等人认为,西方的优势在于武器先进,而武器先进在于工业发达。因此,开办工厂,培养人才是关键。在洋务派创办陆海军学堂中,学习西方的技艺是主要的,即器物层次的近代化。在新政时期,无论是举国划一的陆军教学体系,还是新军编练,学习西方的不再仅仅是器物层面,在体制方面也开始深入,即开始了制度层面的近代化。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师夷长技”是这种特征在军事层面的具体体现。随着清政府与外界接触日益深入,不足之处暴露的也日益明显,因此,学习的内容从技术到制度层层深入。 (二)“中体西用” 与向西方学习同步的是,清政府及其主要官员对于自身封建文化价值观的维护。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在对待留学生问题上,就提出学问应“以义理之学为先”“以立志为本”,留洋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艺之学”必须同时“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1898年,洋务派后期领袖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末军事教育变革中起到重要影响的袁世凯同样如此。他命令各营设随营学堂或者讲堂,定期给士兵进行“圣谕广训”“忠孝经”“军人精神”等教育。在军事教育上,他们始终把封建伦理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禁止进步思想学说的传播,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晚清军事教育变革从一开始就是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试图维护其统治的措施。在学习的内容上,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的学习延续到后期制度层面的学习,均是这种被动应对的表现,它是清政府的被动适应和调整。同时,在具体的学习对象上,也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如陆军方面,从1870—1894年“以德为师”,学习德军的枪炮和训练是其教育变革的重点,而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以日为师”则是其教育变革的重点内容。 三、结论与启示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晚清军事教育变革,从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出发,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原则,奉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方针,革新了晚清军事教育。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衰亡,其培养的军官甚至成为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意义仍然重大。首先,它奠定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形成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源头。在近代军事教育时期的许多教育形式和做法,对后来的军事教育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许多做法还沿用至今。同时,它还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军事和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军事教育培养的部分军官,后来成为军阀,导致内战连连,一些人甚至投靠了日本成为汉奸,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回顾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国防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国防建设必须以受过系统先进军事教育的人才为基础。中国历史上军官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武举和战场来发现人才,到了近代,这种形式已经完全落后,晚清创办新式学堂,尤其是清末十年的系统军事教育体系的建成,所培养的学生成为中国打败侵略者的重要军事人才。在今天,受到系统教育的人才对国防建设更加重要,加强国防建设,人才始终是根本。 其次,军事教育必须符合国情、实际,不能盲目扩张。清末十年,全国建立军事小学堂近30所,中学堂四所,培养了1万多学生,而当时的全国军队总数为60万人,新军仅为其中的一半,清末广西著名的“驱蔡风波”就与军校毕业生无法安排有关。军事人才的过剩,以军事求功名的人过多,势必会对社会安定产生影响。因此,根据本国军队规模和需求,合理成立军事院校,招收学生,成为军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以信息化為特征的当代军事中,军官的养成来源日益多元化,专门性的军官学校不再是军事人才来源的唯一要素,着眼于国防现代化,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军事人才。目前,地方院校国防生的培养,成为军官的重要来源,这也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作者:李小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