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清朝军政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继承太宗的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战略方针,积极准备进攻明朝。顺治元年(1644年)春,他曾派人去陕西联络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图协谋同力,共灭明朝。但伫待多日,不见回信,后来得悉北京城已被李自成占领,决定利用这一混乱之机,集结倾国兵力,亲自率兵攻占北京,以完成清的一统大业。 与此同时,占据北京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为防清兵入关,多次派人招降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未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师东征,兵锋所及,直指山海关。 吴三桂得知农民军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异常焦虑,立即派人向多尔衮乞援。四月十五日,多尔衮率清兵进抵翁后 (今辽宁阜新境内),接到了吴三桂的乞援信,大喜过望,认为清军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引路人;但对信中提出的以“财帛”和“裂土”为乞援的条件十分不快,立即回书说,清军此次进兵不仅要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确立统治,要吴三桂认清形势,尽早投降清廷,“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吴三桂接到多尔衮的回信后,感到在李自成大军压境的危急局势面前,只有降清才能保住自己的官爵和富贵,于是一方面在山海关城西石河一带集结军队,设阵布防,对付前来进攻的农民军,另一方面又急修书信,再次派人向多尔衮表达薙发投降的愿望。这样,在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的目标之下,满汉官僚地主阶级已相互勾结在一起了。 当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第一封乞援信后,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当机立断,改变了太宗一贯采用的侵明路线 (即绕过山海关,越过长城,突入关内),整兵日夜兼程,直接疾驰山海关。 然而,李自成对满汉地主阶级的这种联合和勾结缺乏足够的估计,对即将到来的与吴三桂、多尔衮联军的作战更是认识不足,因而在思想上和军事行动上没有作出任何必要的准备。这就注定了李自成在这场激战中必然失败的结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