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不难看出,中日海军力量在19世纪后半期的消长并非偶然,其有着十分深刻和复杂的原因。由于资料不足,本文这里无法一一进行深入探究,只是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理一个大概的思路出来。总而言之,中日海军力量在19世纪后半期的消长是体制、经费、重视程度、战略理念、教育制度和国内外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分析这一问题,应该站在一种全面客观的角度上,甲午海战的最终失败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绝不能简单的归咎为慈禧太后、李鸿章、丁汝昌等个人的因素,我以为,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的失败实是19世纪后半期的数十年间中日分殊的必然结果,不是一二人之力所能够左右得了的。 作者:谢一峰 注释: (1)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六·志一百十一·兵七·海军 (3)戚其章,《甲午海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77页 (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78,第61页 (5)戚其章,《甲午海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26-127页 (6)《斐利曼特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海事》第10卷,第1期,第41页 (7)《明史·郑和传》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五·志一百十·兵六·水师 (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六·志一百十一·兵七·海军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六·志一百十一·兵七·海军 (11)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五·兵志五,天津人民出版社(点校本),第627页 (12)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3)田内丈一郎,《海军辞典》,第3页 (14)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日本东京合同出版社,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上卷,第70页 (15)内田丈一郎,《海军辞典》,第3页 (16)小山弘建、浅田光辉,《日本帝国主义史·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第36页 (17)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1编,第3章,第97页。日本参谋本部:《日清战史》则作第四、五海军区尚无镇守府,暂时合并于佐世保和横须贺两镇守府。 (18)根据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和黄遵宪《日本国志》相关资料 (19)(2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六·志一百十一·兵七·海军 (21)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2)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五·兵志五,天津人民出版社(点校本),第627页 (23)参考黄遵宪《日本国志》,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等,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等资料综合分析拟定 (24)(25)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6)《清德宗实录》(一),第496、561页 (27)《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六,第21页 (28)《清末海军史料》,第627-628页 (29)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浙江学刊》,1986,第五期 (30)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1)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第488页 (32)《丁日昌拟海洋水师章程》(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一日),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26页 (33)(34)(35)(36)(37)(3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六·志一百十一·兵七·海军 (39)(40)(41)(42)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3)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五·兵志六,天津人民出版社(点校本),第644-646页 (44)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第483页 (45)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第488页 主要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戚其章,《甲午海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 《明史·郑和传》 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孙克复、关捷,《中日甲午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田内丈一郎,《海军辞典》 小山弘建、浅田光辉,《日本帝国主义史·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川崎三郎,《日清战史》 《清德宗实录》(一) 《清末海军史料》 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