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后急剧加深的亡国危机,激起中国人民普遍的反侵略斗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把斗争推向高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矛头主要指向在中国横行不法的外国教会势力,但也连及帝国主义其它形式的侵略。义和团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首起山东,后来遍及北方广大省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本质上是仇视的,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分歧,所以时“剿”时“抚”,对策摇摆不定。而义和团则得以乘间发展,到光绪二十六年春夏时,仅北京城内的义和团就多达十余万人。 清政府不能实力镇压义和团,帝国主义便合伙进行武装干涉。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自天津向北京进犯,遭到义和团及部分清军的沉重打击。八国集结重兵,进一步扩大侵略规模。侵略者打进了国门,清廷内部就和战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慈禧太后采纳端王载漪等人的意见,颁诏对各国“宣战”,并下令招集义和团、“借御外侮”。慈禧太后出此举措,动机别有所在。原来,两年前她通过戊戌政变重新垂帘听政,几次谋废光绪皇帝,都以列强反对而未果。半年前选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也不为列强所承认。慈禧太后对此已深为不满,及八国侵华开始,又接到各国要其归政于光绪皇帝的谎报,对列强就更加怨恨,因而发出上述谕旨,想利用义和团同列强的相抗一抒怨气。如此用心,预示了真诚反抗外来侵略的义和团最终会被出卖。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宣战”上谕刚下,慈禧就派人向外国使馆求和,作出要相机自行剿办义和团的表示。对当时南方各省督抚拒不执行“宣战”令,伙同帝国主义搞所谓“东南互保”,清廷则非但不加斥责,反而给予肯定。清政府不是假抗战就是真妥协,义和团徒以血肉之躯,自然阻挡不住八国联军的侵略势头。先是天津陷入敌手,到七月二十日,北京也被占领。接着,八国联军分路攻掠,相继侵占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地。这期间,沙俄还单独出动军队,抢占了东北三省几乎所有主要城市。 当北京陷落时,慈禧仓皇逃往西安。此前她已向侵略者乞降,亡命途中又发布严剿义和团的上谕。于是,清军掉转枪口,追随侵略者,将义和团运动彻底扑灭。但议和谈判并没有就此开始,原因是侵略者之间在要不要爪分中国等问题上互有矛盾,一时未能解决。直到最后才达成一致,公认以美国所谓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为原则,即形式上保持“中国领土及行政之完整”并决定继续维持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这样,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同侵华八国及使馆受到攻击的比、西、荷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主要条款是:(一)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9.82亿两,以关税、盐税及各地厘金偿付;(二)在北京东交民巷专设使馆区,使馆区及北京至大沽和山海关的铁路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大沽炮台完全拆毁;(三)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辛丑条约》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主权一次全面性的大剥夺,而慈禧太后仅仅因为列强还容许清政府名义上的存在,竟无耻地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明,清朝统治者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