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国际科技转移与北洋海防建设(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洋水师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洋务运动期间北洋所聘之洋员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科技的转变阶段;二为制度的转变阶段;三为思想的转变阶段。洋务运动,即属于第一个阶段;而以西技的输入为主。诸凡设施几乎无一不需洋人的协助。是以北洋所聘用的洋员数量亦特别庞大。兹特就现有资料表列于下藉供参考:
    (表略)
    根据上表所收录洋员,可知在洋务运动时期,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推展海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曾先后聘用洋员157人。其中英员68人,约占全人数的43.31%;德员70人,约占全人数的44.58%;美员10人,约占全人数的6.36%。其余法国5人,占3.18%,丹麦3人,占1.91%,奥国1人,占0.63%。如将英、德二国之洋员合计,则有138人,占全数的87.89%,可谓占了绝大多数。再以职务部门分析,除少数的工程、矿务、外交、翻译人员之外,其中实以军事部门为最多。由于李鸿章的建军理念是“陆军法德国;海军法英国”,故英、德洋员亦于海、陆军的教育训练方面,各领风骚。英员任海军教习者有18人,在海军服务者也有37人之多。海军总教习(或总查)除一度为德人式百龄、汉纳根出任外,其余皆为英国人所掌控,是以题示“英式训练”受到重视。相反,陆军则以“德式训练”独占鳌头。不过,由于资料的零散不全和这批人员变动不居,且又不断地为中国自己的人员所补充接替。至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中所留用的洋员则仅有8人。
    三、洋员纠纷与国际关系
    洋员的聘用殊为不易,先要探访合适人才,再运用各种外交途径,与当地政府一再交涉。同时还要妥善地因应国际间的竞争。虽然历经种种艰难,有时还会遭遇到所聘非人,或与原要求不合的情形。此外,尚有洋员态度傲慢,不受华官的约束,及与华将发生冲突等问题,因而时常造成不少的人事纠纷。从下面案例,可以了解其中的一斑。
    在英国方面,于延聘琅威理为北洋海军总查时,便曾发生许多的麻烦。就其初聘而言,远在光绪三年(1877年),中国当局即曾向英国提出交涉。但却远远未获英国的应允。于是其他各国乘机展开活动,如法国拟派两位海军将领(Command-ants)任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总教习(directors general);德国、美国亦有意问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及英籍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深恐丧失此一机会,将使英国在华利益受损,特向英国政府陈情,英国始改变态度,于光绪八年(1882年),允将琅威理借于中国。琅氏来华后年余,中法战争发生,乃于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辞职返国。于是中国又聘德国水师总兵式百龄(Sibelin)出任北洋海军总教习。式百龄之外,尚有随员六名。原以为中国的海军训练从此落入德人之手,而可以完全取代了英国。不意,非但其人能力薄弱,且其随员又不愿为中国作战,兼以其在中法战争时期之表现令李鸿章大失所望,于是遂决意将之辞退。
    式百龄之聘用与辞退,除上述原因外,背后还牵涉及一些英、德及中国三方面的人事纠纷问题。在中国方面,李鸿章与赫德原本不和。赫德为了解除李氏的海军兵权,曾于光绪五年(1879)年,以统一中国海防为藉口,说服总署大臣恭亲王设立海防司由赫德兼任。后以南北洋大臣反对而未果,但赫德之野心于此却暴露无遗。而李鸿章亦当以赫德之沉鸷为忧。驻德公使李凤苞乃系鸿章亲信,故特推荐式百龄出任北洋海军总教习,以杀赫德之势。在英、德之间,也是充满了猜忌。英人对德之在华活动,尤其是海军方面的野心,早已暗中留意,并随时报告其政府。特别是在中法战争前后,中国政府除了向德国购置大批的军火武器之外,还聘用了大批的德国军官分别派入北洋海、陆各军服务,及在定远、镇远与济远三舰来华时,德又派遣海军四五百人为之护送。因之更使英人为之侧目,深以德国在华占有优势为虑。除了一再地向中、德双方探询该批官兵来华之动机外,并还积极地向李鸿章游说,重聘琅威理来华。从式百龄于离职后,曾公开地写信与李鸿章,指出英国在华的阴谋,即知双方竞争的激烈。英国虽然成功的使琅威理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返北洋海军,出任总查之职。可是,由于其训练方式过度,却引发部分中国少壮派高级将领的不满,而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利用“香港升旗事件”将之排去。于是则又引起中英关系的一场轩然大波。从此,北洋舰队训练渐弛,伏下了甲午海战失利的因子。国际间竞争之激烈及洋员影响之钜,不言可喻。
    在德国方面,为了洋员问题也曾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端。除上述式百龄问题之外,尚有旅顺的善威问题。善威(Samwer)为一德国工程师,光绪十一年(1885)底为德璀琳(G·Detring)所荐,担任旅顺船坞工程局的帮办,协助袁保龄(总办)修建船坞。不虞,善威并无修建大型船坞的经验,只是乱出主意,宕延时间。事为袁保龄识破,但以善威有德璀琳为靠山,而德璀琳又受到李鸿章所信赖,所以去之颇为不易。经过一再隐忍,终以船坞工程国际竞争激烈,咸欲承包此一工程的情况下,保龄始乘机联合李鸿章的幕僚周馥,说服了鸿章,将旅顺船坞工程交由外商在津投标。并从德人之手转交于法国的辛迪加(Franch Syndicate)承包。据保龄自述,此次的奋斗,曾“竭二十于昼夜之力”。方得使坞工之费“视旧稿省帑十七万”,殊为非易。此举果然使德璀琳大感不满,不但“怨谤形于词色”,甚至还致函《天津时报》(The Chinese Time),思欲“引起都中浮议而振撼之”。结果,终以李鸿章坚持中国的利益和自主之权,“择善而行,初不问其为德人为汉人也”。而对德璀琳置之不理,此一事件始成过去。
    另外,武备学堂之黎德熙辞职问题,也曾造成风波。黎德熙(Richter)为德国一名少校军官,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驻德公使许景澄延聘来华,充任北洋武备学堂的总教习。由于其态度傲慢,且不按时到堂授课,又与武备学堂的总办(校长)杨宗濂不和,早已心怀不满。于是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突然自行致函北洋大臣,表示他将依照合同第十三款之规定,于期满前四个月声明自行辞退。李鸿章当即依约照准,表示不受其要挟。虽经德国署理公使克林德(F·Ketteler)出面交涉,李鸿章却仍坚持依约行事,不容外国公使领事“分外要求”。直到后来,为了外交上的考量,再加之以黎氏的态度有所改变,方才再把黎德熙留了下来,服务到甲午战争前夕始为离职返国。由于他在中国服务了8年,不无劳绩,满清政府特赠以二等第三宝星,以示酬劳。
    美国方面:比较起英、德两国来,其态度似乎较为消极。虽然在北洋海军亦有几位美国洋员,但其地位并不重要。只有一位美国的海军少将薛斐尔(Commandone Schufeldt)颇有一番野心。薛斐尔以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Grant)随员,于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访华。适以是时日本并吞琉球,引起争端。中国拟请格兰特从中调停,故李鸿章特于天津热情款待。薛斐尔以为有机可乘,表示愿为中国训练海军,但并未为李氏回应。因之薛斐尔遂对之大感不满,投书于《旧金山日报》,对李氏大加攻击。嗣以美国署理公使何天爵(C·Holcombe)为息事宁人,不影响中美外交,特将其事向美国政府作一委婉的报告,方使此一纠纷解决。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必须软体与硬体相互配合,方能为功。以海军的现代化为例,除了添购新式装备外,还需从西方先进国家引进专业人员。关于此点,身负其责的李鸿章体会最深:
    “北洋创设外海水师,本系仿照泰西成法,意在取彼之长,以为自强之计。所购船炮枪械等项目,日新月异,理法精奥,中国素未经见,其用法亦未谙悉。以至精至利之器,授诸不谙用法之员弁,几同废物。是以不得不借才异域,雇募洋员来华教习,以期一物得一物之用,非好为此靡费,亦绝非冗员可比”。
    尤其是将才方面,最令鸿章伤透脑筋。因为在当时要想物色一位能够组织、训练和指挥大舰队的人选,几乎犹如海底捞针,困难重重。虽然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如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等辈,曾经留学于英国,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但亦嫌其“资浅年轻,未经战事”,未敢付以独当一面之责。是以惟存延聘西员,教习学生,培才根基,实为一时万不得已之计。
    结论
    综上所述,已可概见洋务运动时期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关系密切之一斑。实际上在全国范围之内,此类的事例并不以北洋一隅为限。诸如早期的洋枪队(或常胜军)与常捷军之与湘淮军配合作战,以平定太平天国。福州船厂及江南制造局之兴建,以从事军事工业之生产。马尾船政学堂之于海军人才的培养。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及广州广方言馆之于外国语文的训练。乃至新式的海关、铁路及邮政之采用西法管理。举凡洋务运动中之各种重大措施,几无不是透过科技转移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之过程,实以国际化、科技化以及东西文化之冲击与调和为其特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是在这一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吾人也可以看出传统儒学在面临时代转变之时,所激荡出的经世与应变作用。毫无疑问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乃至满族的恭亲王及文祥等洋务运动的领袖们,都可以说是受过传统儒学熏陶的人物,当面临西方强权的挑战和国家存亡危机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均能通过时变,高瞻远瞩,毅然地推行洋务,以负起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以国际科技转移的方式,弥补中国科学与工业落后的缺失,而绝不抱残守缺。在短短三十余年间,居然能够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巨大面貌,奠定了现代化的始基。抚今思昔,其功实不可没。
    不过,吾人如再进而作一深层的透视,也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因为我们只学到西方的一点皮毛,而并未汲取其真正的精髓;我们只在形式上讲求,而并未深入到实际;我们仅知借助于洋员的技术,而未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几个地方大吏作一些零碎的改革,而并没有以中央的力量作一整体的规划。因此,这也就注定了我们在与日本竞赛时必然的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凡此皆是值得吾人在日后多加深思和检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