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揭秘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相逼"下慈禧决策过程(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900年,世纪之交,内外交困衰败不堪的大清帝国,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尴尬而危险,那些来自于华北平原被饥饿和绝望驱使着的农民,喧嚷着进入了北京城。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外国军队亦已开进了与皇宫相距不远的东交民巷。帝国朝廷里吵吵嚷嚷,臣子们分成了两派。        剿除,还是抚用?这个问题摆在了权力的最高执掌者慈禧太后的面前。
        考察
    一队清兵簇拥着两乘轿子行走在帝国的官道上。
    这是 1900年6月5日,军机大臣赵舒翘和顺天府尹何乃莹奉命前往河北涿州“考察”义和团的实力。赵舒翘科举出身,任职刑部,据说他“扬历京外,开藩陈臬,并皆卓有政声;而且学问淹通,持躬廉正”(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庚子西狩丛谈》,中华书局)。在戊戌变法中,赵舒翘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对六君子下手又快又狠,因此深得宠信,入了军机处。
    如今,他被委以重任。名义上他们是前去“宣抚拳勇”。这是自义和团闹事以来,朝廷暧昧态度的另外一种说法。就在两天前,朝廷刚刚指示文渊阁大学士、京畿武卫五军统帅荣禄,近畿一带,拳民聚众滋事,然而“此等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涉法弹压解散”,(《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不准派兵剿办。帝国的政策,如同玩跷跷板,在“剿”和“抚”之间游离徘徊。
    按照习惯,戊戌变法后再度听政的慈禧太后此时住在颐和园里。尽管已六十有余,她仍然精力充沛,决断非常。在此非常之际,她照旧在园子里召戏班唱戏,欣赏戏曲。和山东、河北的拳民一样,太后喜欢看戏。戏曲把政治的纷繁复杂、人生的沉重哀伤皆化为唱念做打,表达着中国人最普遍朴素的情感模式和道德观念。
    到达涿州城的赵舒翘也在欣赏一出最为特别的戏剧。此时,涿州城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城门上插着义和团的大旗,上书“扶清灭洋”。城墙上,城里,到处是红巾红衣的团民。5月底,义和团蜂拥入这个京畿小城。这些充满激情的青年农民们接管了当地军政。涿州知府龚荫培左右为难。朝廷态度暧昧,该如何是好?幸亏帝国官员极富聪明才智,他选择主动绝食。非暴力,不合作,不表态。
    赵舒翘欣赏了“神灵附体”、“刀枪不入”这些义和团们的看家本领。这些青壮农民们,短衣窄袖,腰里束上红布,呼呼跳跳,如狂醉之人。
    饱读诗书、淹通律法的赵舒翘大人如何向慈禧太后汇报这次考察呢?
    当太后问,义和团是否可靠。“他只装出拳匪样子,道是两眼如何直视的,面目如何发赤的,手足如何抚弄的,叨叨絮絮,说了一大篇。”时任直隶怀来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年两宫西狩时接驾,据他口述,曾听慈禧说皆是刚毅、赵舒翘误国,他们实在死有余辜。
    随后到达涿州的另一位军机大臣、满人刚毅是狂热的仇洋派,他和赵舒翘的看法大相径庭。吴永又回忆说,赵舒翘明白义和团不可凭恃,同行的何乃莹代拟了一折。然而他碍于端王和刚毅是义和团的支持者,而他又多得刚毅推举,关系甚好;踌躇再三,还是没有上折。如果赵舒翘以一个标准儒家“奉君忘身、殉国忘家”的精神,能把他所见的真实情状一一陈奏,明白无误地主张拳民不可靠,太后还会不会开战呢?
    自然,历史没有分岔口,也无法设想,但赵舒翘无疑做了一个彼时对自己有利的决定。然而,古老的中国哲学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此赵舒翘与刚毅连在一起,被目为援引义和团入京的朝廷大员,便是李鸿章亦有“刚、赵袒匪”的电奏。一年之后,联军要求惩罚义和团事件罪魁,赵舒翘名列其中。刚毅早在西逃途中病死,赵舒翘被赐自尽。他的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据吴永记述,前来护驾的甘肃布政使岑春煊被派去监视,“赵体质素强,扼吭仰药,百计不得死。而岑在客堂,不耐久候,再四逼促,词气极凌厉。家人不得已,乃以棉纸遍糊七窍,浇以烧酒而闷煞之,屡绝屡苏,反覆数次而后毕命。”
        开会
    像在庚子事变之中、之后,接二连三掉了脑袋的朝廷大员们,赵舒翘也许只是一个牺牲品。
    谁也无法忖度老太后的真实想法。在她眼里,义和团到底是何等模样?在她心里,局势到底要向哪个方向发展?
    到这一年,她执政已届四十年。她早已成为一个娴熟的政治家。她历经政治上的惊涛,也亲自体验过战争骇浪,性格坚毅,决断不二。多年的政治生活也让她心思深沉,轻易不外露,连身边服侍多年的宫女都觉得她心比海还深。        多年以后,她在历史书上的形象愚蠢,迹近胡搅蛮缠的无知妇女。然而能够成为几十年事实上的最高领袖,才力决非一般。对于义和团,她的心情极为矛盾。按说,以多年丰富的政治经验,什么“扶清灭洋”,她当知晓这一群被饥饿结合起来的拳民们,除了骚乱,不可能带给大清国真正的安全。而且,在5月29日到6月4日之间,她的心腹荣禄连上七书,提醒太后,不管拳民是良是莠,他们的行为将导致外国的武装干涉,这比拳乱还要危险。就在派赵舒翘查看义和团实力的第二天,慈禧召见了军机大臣和满清王公。也就在这天,拳民们在天津落垡车站破坏了京津铁路,和聂士成军开战达两小时。
    帝国的最高权力核心层们吵成一团。会上明显分作两派。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于6月14日所上的一份奏摺里,对此讲得极为明白:“今廷臣持论,约有两端,均非弥患之道。一则谓该匪声势已大,宜一律痛剿,以除内乱。此未免不分良莠,殊失我国家子惠元元之意。一则认该匪为义民,欲倚以剿灭洋人。此论虽出血诚,召乱尤速……”(《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近支王公和刚毅、徐桐(汉族,大学士,大阿哥师傅)、崇绮(满族,同治岳父)、启秀(满族,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大声疾呼,要求太后承认义和团,倚靠这些刀枪不入的神兵们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去。他们慷慨激昂,别的大臣稍有异议,便谓之“通夷”。里通外国,出卖国家,这个罪名历来都是打击政敌最有效的手段。仇洋派们完全主导了这次会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