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致命隐患:崇祯时期的大好战局毁在谁手里(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浪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杨嗣昌此番上任兵部尚书,给朱由检提出了走出死局的三大执政方针:第一,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第二,必先足食然后才能足兵;第三,必先保民然后才能荡寇。 
    公平地说起来,杨嗣昌这人不仅口才好、文笔好,政治的思路也相当的敏捷有效。杨嗣昌之所以要把“安内方可攘外”之国策列在首位,这是因为,大明与大清的军事对峙,从万历末年,经光宗、熹宗至崇祯,历经数十年,耗费了无数的银两,死了不少的人。有见识的战略家大抵已经看清:大明与大清的这一场相持,已经演变成一种持久战了。战争的双方恐怕谁也难以迅速地占尽先机。因此,大明的最高统治者还不如暂且缓和与大清的紧张局势。这样,可以腾出手来专心清理自己的后院,毕竟与强悍能战的大清八旗军相比,农民军的战斗力大逊。
    为此,杨嗣昌针对当时剿不胜剿的大西北战场形势,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具体军事方案: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巡抚,分剿而专防,是为四正;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为六隅;合之则为十面的天罗地网。这其实也是洪承畴、卢象升提出的“分区负责,重点进攻”之军事思想的发扬与光大。
    杨嗣昌想打大仗,就需要一大笔令前线将士心生温暖的银两。而朱由检执政八九年,偏偏最为难的就是财政上的有力保障。
    明朝财政的毁坏,应该始于万历帝的中后期。明朝立国之初,民间的财富很少。朝廷的财政收入,大抵以米、布等实物的征收为主,遇有军事劳役再以征发辅之。这不过是一个大朝廷开国时的权宜之计而已,算不得有特色的财政预算。
    明朝的开国二祖一过,社会上的经济开始活泼起来。从前以小农经济为本的财政核算体系开始相形见绌。正统年间,开始了从实物赋税向货币赋税的转变。至万历初张居正改革,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征收全面实施货币化。这种结算方式,应该比实物征收要先进许多。
    只是万历的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吏治大坏,特权阶层的逃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国家想用的钱收不上来,寅吃卯粮的现象普遍出现,国家的财政体系就开始动摇。
    万历中后期以降,这个一点点腐烂下去的政权,内忧外患也渐次地严重起来。国家用兵的次数骤增,军费的开支也日益膨胀。从万历末年开始,政府开始在正常的税款之外,额外加征辽饷。天启年间更提高关税、监课及杂项的征收。
    而且,当初,明朝廷的税赋加派,在内部构成比上也很成问题。政府不管各地区、个体间原有的贫富差别,一律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百分比增加。这就弄出大麻烦了。有权势的大户人家,无论南北,大抵在政府的各部门建立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总可以找到逃脱税收的路子。受打击最大的是北方的一些贫瘠省份的中小户人家。
    像江南那样的富庶地区,税赋加重了,原本有鱼有肉的中产阶级,这时节,再省减一点,吃一点粥饭,日子尚能对付。可是,对于经济一向脆弱的陕西、山西等西北省份的百姓就可能是灭顶之灾了。
    当年,北方各省份天灾十分严重。无妄的税赋加派,令广大的中小户百姓人家纷纷都活不下去了。西北弄到后来不可收拾的糜烂局面,与当时的税赋加派不合理干系莫大。
    可是,要想使“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这项军事计划动起来,杨嗣昌仍然只能建议崇祯走再增加税负的这一条死路子。这就好比一个穷饿到了极点的汉子,在路边的溲水桶搜刮腐败的食物充饥。有好心的健康专家提醒:这种吃法恐怕不行哦,你以后会得严重的胃肠疾病死掉的。那饿汉气得大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谁不晓得吃这种垃圾会死人!可我不吃现在就会饿死。我现在吃了,至少还可以保证我明天还在这个世上。万一运气好,再找一份工,我后天就有钱买新鲜的食物吃。现在谁耐烦听你这类的理论家放闲屁!
    崇祯年间,忮刻治国的朱由检曾经面容萧然地在全国加征过四次的赋税。一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兵部尚书梁廷栋申请增加田赋。梁廷栋给这次加税想了个名目,称其为“新饷”。政府合计增收田赋银两一百六十五万两。
    第二次在崇祯八年(1635年),总督卢象升无钱发饷,再请增加征收军饷。朱由检顺水推舟地将此番加征命名为“助饷”。当时,有几分书生戆态的卢象升一再向朱由检建议:“助饷”必须贯彻富豪多助的原则。但这样的事情,朱由检、卢象升都不可能下到基层去落实。奸官滑吏执行的结果自然又刮去了民间的一层地皮!
    这一次杨嗣昌建议的是“剿饷”。后来,崇祯十二年(1639年),杨嗣昌亲临一线督军时,又提出加征“练饷”。这样,全国的税负增收额,即达到了七百余万两银的总量。
    如此敲骨吸髓式地搜刮民间财力物力,也可见朱由检、杨嗣昌对于大西北战局破釜沉舟、务求一逞的急切心情了。
    5
    卢象升调出中原后,崇祯起先用兵部左侍郎王家桢顶过一阵子的班。王家桢不胜其力,杨嗣昌便不动声色地推出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杨嗣昌是铁血的主剿派。熊文灿一生为官,妙乎于其心者,唯有一个“抚”字。这抚、战两端的两人,竟然想到平和地坐下来共商国是。无论如何,场面都有一点的滑稽。
    不过,这才是杨嗣昌心思缜密的地方。
    崇祯早中期,以五百年才出一个的中兴之主自诩。下面的臣子想邀结崇祯的欢心,就必须不按常规出牌,这才跟得上崇祯日新月异的思路。
    熊文灿的族谱熊文灿在现代人的眼里已经沦为一种笑谈了。不过,当初,熊文灿在两广总督的任上,却是有过不菲的政绩与声誉。他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进士,四川泸县云锦镇人。崇祯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熊文灿在福建做过一件令朝廷刮目相看的大事,即运用政治手腕成功地招降了赫然大名的郑成功的老爹海盗郑芝龙。此后,更利用郑芝龙的凶狠,翦灭海上横行多年的李魁奇、刘香等各路海匪。因此,他博得了一个既干练又清明的好官声。崇祯五年(1632年),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王家桢倒台后,崇祯一直在心底盘算着地方上的这几个大员。不久,崇祯便派了一个宫中的太监,借着到广西采办珍珠的由头,近距离地观察熊文灿。
    那时候,太监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熊文灿也是老官僚了,自然懂得知情识趣的服侍。宾主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下相处了十来天。
    太监要起程回京了。闲谈中,太监突然问起了熊文灿对于大西北战局的想法。
    熊文灿当时有一点的托大。他心想:中原离两广数千里,中原的焦头烂额,关他熊文灿的屌事!这太监不就想考察一下他的忠心吗?他不妨将就着唱一出高调给这太监看!
    转念到这,熊文灿大力地在桌子上一拍,“嚁”地一下站立起来。熊文灿破口大骂廷臣庸碌误国,如果崇祯把他调到中原战场上,大局何至于糜烂到如此的境地!
    太监听罢熊文灿这一番慷慨的陈词,心中大喜。他当即握住熊文灿的双手,感动地说:熊公,真是太好了。说老实话,我这趟来,根本不是采办什么珍珠,而是奉皇上的命令,来考察中原战区未来的最高指挥官的。起先,皇上还怕熊公会有畏难情绪,现在看来熊公真是才大如海,中原的乱局非熊公不足以平息!
    太监这一番徐徐道来的话语把熊文灿惊得目瞪口呆。熊文灿当时真是把肠子都悔青了。王八蛋才愿意蹚中原的那一潭浑水呢。
    熊文灿赶紧给崇祯上书,大谈特谈自己的为难之处,希望崇祯可以高抬贵手,饶过自己。
    其时,杨嗣昌在宫中有一个自己的眼线,叫姚明慕。这姚明慕在宫中的人脉很广,他与熊文灿也存在着一种姻亲的情谊。姚明慕探听到皇帝有把熊文灿调入中原战区的意思,便力劝杨嗣昌在这节骨眼上举荐熊文灿。杨嗣昌当时在偌大一个西北战区,苦于没有一个说得上知心话的人,他立即采纳了姚明慕的建议,竭力推崇熊文灿。
    这样,崇祯就把熊文灿的上疏看成一种谦逊、稳妥、细腻的美德。崇祯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熊文灿以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的委任状。
    据说,熊文灿的成行,胸中没有一点的成色。他在经过石痕木阴苍翠的庐山时,便特地向一位叫空隐的得道高僧询问此行的凶吉。
    两人间的一段对话饶有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