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总兵李辅明在给崇祯帝的一份奏疏中,报告了他历险突围的经过: 本职二十二日早,欲入杏城收兵,岂贼奴遍夜铁桶,势难入杏。复行中左(口),岂贼南北皆营,中路断绝,不能入城,及察各镇将不识居址何地。本职于二十三日卯时入宁城。 李辅明的奏疏说明清军部署确实十分严密。据记载,这一仗明军损失惨重,清军战果累累: 计陆地各处斩杀敌兵五万三千七百八十八名,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只,盔甲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其赴海而死,及马匹盔甲,以数万计,至杏山南,至塔山,沿海漂荡,尸如雁鹜。 上神谋其略,破明兵一十三万。至昏夜,我兵只误伤八人,厮卒二人,余无伤者。是时被围于松山者,惟总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通判袁国栋、朱廷榭,同知张为民、严继贤,总兵王廷臣、曹变蛟与祖大寿等,兵不过万余,城里粮绝,我兵复掘外壕困之。 明援兵十三万,几乎全被冲垮,留在松山城中只有一万余人,而且粮食断绝。战守都十分困难。援兵败后,崇祯皇帝下令死守,他说: 松山蕞尔,殊优乏粮,督师宜极力死守,虏抚宜乘机出围,并城中留兵若干,粮草若干……其救援事宜,一面调刘应国水师八千,扬帆松、杏、海口,或乘夜暗渡松山,以壮声援;一面责成吴三桂与白广恩、李辅明收拾余兵,联络杏、塔,以图再进。 松山本弹丸之地,既无兵力又无粮草,死守很难持久,突围又谈何容易。明廷对救松山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都没有可取的方案。松山新败之后,明朝廷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臣纷纷要求追究责任,大多替洪承畴抱不平。南京山西道御史米寿图上书要求斩杀陷害封疆的巨贼,他说: 关外监军光禄寺卿张若麒,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以当积强横跳之虏,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此何等事?忠臣义士,心胆堕裂,自当虚心与督臣商酌……何乃贼臣若麒,攘臂奋袂,挟兵曹之势,收督臣之权……催战必败,三尺童子可知,若麒一味催战,视国事如儿戏。……若麒坐陷封疆,得罪宗社,自当立斩,以谢天下。 许多大臣也有同感,纷纷上书,要求惩办张若麒。但这时至关重要的是松山的战守问题。崇祯帝已下令死守,洪承畴也决心死守,不和清兵交仗。不过,对城内的明军来说,就是死守,也难于维持。松山周围遍布清营,外援完全断绝,而短期内明朝要拼凑足够的救援兵,也是不可能的。史书记载: 锦松杏,孽奴重重围困,亟不能解,钱粮匮诎,智勇难施,督抚在围,必不能出,必不肯出,兵马器械,消耗者约十分之七。 松山城处在危机之中,但援兵却始终没有到来,崇祯帝下多道旨令,也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他又下了道严旨说: 围城望救甚切,已有屡旨剿援。乃至今未发一兵,未通一信。 他要求抚镇道的官兵们,“不得观望规卸”。松山前线给明廷的报告中也说: 眼前光景,四总镇尚无消耗,督抚司道,复座困松山,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封疆诚岌岌矣。 松山被围之后,音讯全无,城里的情况一点也透露不出来。按松山的地形,即处于低洼之地,四周偏高,如果清军用炮强攻,当不难攻陷。据说,皇太极考虑,城中有一万多精兵,洪承畴还在督阵,因此只是围而不攻。同时敕谕洪承畴及松山的明朝将士,敕文中说: 朕率师至此,料尔援兵闻之,定行逃遁。遂豫遣兵围守杏山,使不得入,自塔山南至于海,北至于山,及宁远东之连山,一切去路,俱遣兵邀截。又分兵各路截守,尔兵逃窜,为我兵斩杀者,积尸遍野;投海溺水者,不可胜数。今尔锦州、松山救援兵已绝,朕思及此,乃天意佑我也。尔等宜自为计,如以为我军止围松、锦,其余六城未必围。殊不知时势至此,不惟六城难保,即南北两京,明亦何能复有耶?朕昔征朝鲜时,围其王于南汉山,朕诏谕云:“尔降,必生全之。”及朝鲜王降,朕践前言,仍令主其国。后围大凌河,祖总兵来降,亦不杀之,尔等所素闻也。朕素以诚信待人,必不以虚言相诳。尔等可自思之。 看来,皇太极是颇有心计的,他认为:若是强攻,清军会遭到损失;要是等待城内弹尽粮绝之后,松山城会不攻自破;如能迫使明军及其统帅投降,对清军更为有利。洪承畴的声望和才能,他已闻名,所以在敕文中详细摆出形势,说明清军必胜,明军已无他路的道理,以事实宣传招降政策。当然,那时的洪承畴不会因此而降清。不过,他的境遇的确很糟。城内明军坚持了五个多月,粮食已很缺乏。洪承畴以及各总兵每天只能吃碗粥,而援兵却毫无音讯。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三十日兵部题稿说: 松锦又围,皇上发帑金以购死士,终不能通一消息。今汪镇东乘贼疏防,透围而出,输告情形,以五款条进。……臣亲扣镇东围中消息,据供:旧督抚镇如洪承畴、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无不竭力死守,如士兵每日食米一碗,督抚镇亦每日食米一碗,城中粮米,尚可支撑到三四月,惟望大兵速至,以救倒悬。 但是,援兵始终没有到来。明朝派不出援兵,固然由于松山新败之后,明朝损失巨大,仅兵马器械损失就达十分之七;更重要的是,明朝腐败已极。朝臣不顾国家安危,只是应付公文,不办实事。洪承畴等前线指战员急也罢,崇祯帝急也罢,个别朝臣急也罢,都无济于事。堂堂兵部,到后来干脆准备放弃松山、锦州了。困守松山城中的洪承畴,曾组织力量突围,先后几次都没有成功,实在是兵力不足。洪承畴见援兵无望,突围不成,就只好闭城紧守,其实是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束手待毙而已。大势已至此,城中军心也难稳定,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降清,约定于二月十八日夜配合清军攻城。第二天清晨,夏承德率部众捉住洪承畴和诸将领,献与清军。清军毫不费力地就攻入松山,得到了洪承畴和明朝诸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