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日本国王臣源 从隋朝开始,日本和中国搞外交一向很有几分傲骨,体现在国书的称谓上,就是强调平等,不肯称“臣”。遣隋使携带的日本国书抬头赫然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弄得隋炀帝很不爽。后来日本国书又改成“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还是透着“我俩一般大”的倔强。就连态度最恭敬的遣唐使来华,在史料中也找不到“称臣”国书的记载。元朝就更别说了,直接斩使示威。到了明朝,怀良亲王那封致朱元璋的国书虽然自称“臣”,但他的署名是“征西大将军”而非日本国王。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日本要把强硬进行到底的时候,日本却突然放了个软泡。 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从侄子手中抢走皇位的第二年,一封署名“日本国王臣源”的国书翩然而至。 “日本国王臣源”是谁?室町幕府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 不少中国人是从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第一次知道这个“将军大人”的。足利义满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以武力结束了南北朝的乱世,统一了全国。而且,他喜慕中国文化,嗜爱中国珍宝、商品、书画。在中日关系断绝了二十余年后,他主动派使者前往明朝,请求朝贡。 朱棣看到久不来朝的日本“慕义来归”当然很高兴,所以当即派赵居仁东渡日本,册封了“日本国王源道义”,并且赐以一枚龟形金印(“日本王之印”)。“源道义”是明朝人给足利义满起的名字,当朱棣的诏书到达时,足利义满恭恭敬敬的行了跪拜之礼,并在回书上自称“日本国王臣源”。 天皇是傀儡,足利义满就是日本事实上的国王,他对来自明朝的册封显然很满意,每当明使西来,他都携妻妾亲去兵库港口隆重接待,甚至还在京都的寺院里,身穿明式服装,和明使一同赏玩红叶。 为表示诚意,足利义满还捉了二十多个倭寇首领,捆绑起来遣使献给朱棣。朱棣大喜,为表示上国气度,当即“命治以彼国之法”。 “彼国之法”是怎样的?日本使者从北京回到宁波,上船回国前,找了一片空阔的海滩,将这帮倭寇首领五花大绑放在铜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的容器,类似于现在的蒸锅)里,下面燃起柴火,全部活活蒸死。 这是第一次日本官方对倭寇的直接干涉,可以看出,只要日本政府想做,倭寇完全可以取缔。 行跪拜之礼,国书称臣——后世有些日本人对足利义满的行为大为不满,认为是日本外交史上的耻辱。其实,就是当时,也有不少臣下觉得丢脸,但足利义满毫不介意。 足利义满为何对明朝这样恭敬? 很简单,他需要恢复朝贡贸易,他需要铜钱。 朱元璋断绝了日本的朝贡,并实行禁止贸易的海禁政策,就相当于对日本的严重经济制裁。一方面,中国的金属、缎、绢、瓷器、茶叶、书籍,都是日本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一方面,明王朝的朝贡贸易带有很大的赏赐性质。因为是“外夷”的朝贡,所以身为“上国”的明王朝,无论给价还是回赐往往超出“贡品”价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日本将朝贡看作是一种营利之机,甚至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从1404年明成祖答应恢复朝贡以来,足利义满每派出一次进贡贸易船,回国后其总获利约在二十万贯左右。甚至是从明朝带来的铜钱本身,也是值钱的东西——日本国内无造币能力,国内长期使用的流通货币是中国的洪武、永乐、宣德铜钱。日本国内铜钱价甚高,一千文价值四两银子,从中国输入的铜钱,本身就可获利三、四倍。 每当载满明朝赏赐货物的朝贡船回国时,日本人就衣冠整齐聚在兵库港的岸边翘首西望。 一个日本和尚在日记里得意洋洋的写道:“唐(指明)船归朝,宣德钱到来。” 朝贡贸易对朱棣而言,除了四夷来朝的面子得以满足,还有一个他老子朱元璋搞不定的好处:海上的倭寇基本消失了,因为足利义满是要保护朝贡航线的。因此,朱棣甚至夸奖说:“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 4. 顺则朝贡,逆则为寇 朝贡就是捡钱,不捡白不捡。 朱棣虽然规定日本“十年一贡,只限两船,人数两百”,但日本方面并不严格遵守,在缩短朝贡时间、增加货物数量上下文章,明廷也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获利巨大,将军、武士、社寺僧人、各地商人,都把朝贡看作发财的大好机会,想方设法地挤进朝贡团。所以,朝贡团的成员人数越来越庞杂,货物越来越多,如有一年来了10艘朝贡船,总人数达到1200人,货物超过规定十几倍。 而日本朝贡团的人员素质之差,和当年“容止温雅”的遣唐使判若云泥。有喝酒闹事的,有勒索要价的,甚至还有持刀在闹市杀人的,但这些不法行为都被明廷以“勿失人心”纵容放过。 但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发生了一起极其恶劣的外交事件,明廷再也无法纵容,终于使得明日百年朝贡史戛然而止。 这起事件发生在日本朝贡的指定港口宁波,叫做“宁波争贡事件”。 事情得先从日本国内说起。十四世纪中叶,室町幕府到了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期间,已经逐渐丧失了大权,一些幕府重臣和地方大名、豪族成了真正说话管用的人。因为争权夺利,公元1467(日本应仁元年),大名、豪族之间爆发了波及全国的战乱,战乱后国内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一般认为,“应仁之乱”标志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开始。 对明朝贡是块肥肉,谁不红眼?明朝和日本的朝贡贸易是“勘合”制,即由明政府颁发勘合——符契文书,日本商船到中国后只有拿出勘合交验,才准许贸易。于是,失去秩序的日本国内,一场争夺勘合的暗战率先打响。 明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朝贡使桂悟一行回国时,携带的新勘合在半途被九州豪族大内氏夺去。明嘉靖二年(1523年)大内氏派使者宗设谦道率三百人乘三艘朝贡船,于4月抵达宁波。看到大内氏独占朝贡,控制京都的豪族细川氏当然不满,立刻向幕府表示也要分一杯羹。幕府不敢拒绝,但新勘合又没有送到京都,只好拿过期作废的旧勘合交给细川氏。 细川氏赶紧也派出一艘朝贡船,以瑞佐鸾冈为正使,宋素卿为副使,大概比宗设谦道一行迟了3天左右才抵达宁波。 这个宋素卿是中国浙江人,幼年被叔父抵债给日本商人,后来仗着熟悉两国国情,频繁来往于中日之间做贸易掮客,得到细川氏的重用,此前已经出使过中国。 按明朝惯例,凡是外邦来贡,查阅货物和设宴招待,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但宁波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的部门)的执事太监赖恩私下接受了宋素卿的贿赂,违例先查了瑞佐鸾冈的货物,而且虽然发现勘合的新旧问题也装作没看见。接着,在嘉宾堂设宴安排座次时,又让瑞佐鸾冈坐在宗设谦道之上——这下捅了马蜂窝。 宗设谦道当场爆发了:“我的勘合新,他的勘合旧;我的船先到,他的船后到。可那个混蛋居然坐在我上面?!” 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对屁股位置最讲究的民族,他们对座次的严格和敏感程度,外国人很难理解。比如,家臣拜见主家,谁排第一个,谁排第二个,一点错不得,错了要切腹的;一家人吃饭,爸爸坐哪里,妈妈坐哪里,儿子坐哪里,也是错不得,错了要吃耳光的。外交上,座次更是名分问题,唐朝发生的日本和高丽“争长事件”也是争座次。 宗设谦道涨红脸与瑞佐鸾冈争吵起来,拿了宋素卿好处的市舶司当然偏向瑞佐鸾冈,不但不隔离冲突双方,反而马上向瑞佐鸾冈的人提供兵器。可宗设谦道方人多,而且大多为九州的海盗无赖,当场杀了瑞佐鸾冈,砸了嘉宾堂。接着,宗设谦道一伙追杀宋素卿一直追到绍兴城下,再折回宁波时沿途杀掠,夺船逃向大海。明朝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率官军追赶,不幸战死,指挥袁琏被掳,朝野大震。 这起事件的源头虽然是因为日本国内的混乱,导致两使争贡,但中国人宋素卿的走后门和中国“海关”的渎职,才是肇事的导火索。 案发后,宋素卿被捕,后病死在狱中。明世宗朱厚熜托琉球入贡使转交日本国王书信,要求逮捕宗设谦道归案,送还袁琏,不然将断绝朝贡。但由于日本国内实在太乱,始终没有回音。嘉靖八年(1529年),给事中夏言奏称此祸起于市舶,朝廷于是撤消了宁波市舶司,关上了朝贡的大门。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不甘心的大内氏组成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朝贡团,四艘船六百余人,载满货物抵达宁波,被拒绝进港,无奈扬帆而去。 近百年的明日朝贡贸易至此结束。 史学界一般把“宁波争贡”作为嘉靖倭乱的导火索,因为断了官方的朝贡,加上嘉靖年间越来越严格的禁海令,所以导致倭寇大举入侵。但就算没有断绝朝贡,倭寇还是没有根除,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 日本人顺则朝贡,逆则为寇,从此撕下称臣的面具,赤裸裸的双刀杀将过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