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宣德时期,京营处于由亲征军体制向训练营体制的转化过程,到正统后期,新型的编制和训练、流动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分工明确、轻重悬殊的大营、五军哨掖、巡哨前锋,演化为各统部分驾前军、各统内外卫所军士、职能规模趋于相似的三大营,既丢弃了亲征军的战时组织方式,也取代了原府司卫所的指挥与训练体系。京营通过操练、轮班、外遣、选补等制度,调发整个北方地区的军士,既源源不断地向边镇提供经过训练的士兵,又稳稳维持着足额超过十八万的驻京大军。这时的京营,与其说是备亲征之用的大军,不如说是整个北方乃至具有全国意义的训练营。与“战时出征、平时散还”的“祖制”相比,京营有常备、集训的优点,但在亲征军向三大营的体制转变中,驻京大军越来越重视训练、外遣,而编制日渐破碎,营伍本身和兵将之间皆无稳定性可言,训练中形成的松散统属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行使原府司卫所的指挥职能。正统十四年,由训练营仓促组建的亲征大军在土木堡一触即溃,暴露了训练与作战的脱节,三大营遂退居幕后,让位于临战状态下的团营。 (作者:李新峰) [1]《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明万历刻本。 [2](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56页。 [3](明)郑晓:《今言》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26页。 [4]《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旧三大营制》,中华书局,1989年,685页。 [5]《明史》卷七六《职官志》、卷八九《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1858、2176页。 [6](明)焦竑:《献征录》卷一○九《锦衣卫镇抚杨本传》:“徐辉祖征燕……上召回京师,命大教场操练军士。”(上海书店,1986年,4868页) [7](明)谈迁:《国榷》卷十二,建文四年正月甲申朔、五月丙申,中华书局,1958年,830页。 [8](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四三《兵制·京营重兵》,《中国史学丛书》本。 [9]《明太祖实录》卷三,乙未年六月丁巳,中研院史语所影校本,以下明代实录均同。 [10](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中华书局,1985年。 [11]罗丽馨:《明代京营之形成与衰败》,《明史研究专刊》第6辑,1983年,1―11页。 [12]《明太宗实录》卷九六,永乐七年九月戊寅。 [13]《明太宗实录》卷九六永乐七年九月甲申、己丑。 [14](明)黄淮:《黄文简公介庵集》卷六《浙江佥都指挥事牛公墓碑铭》,《敬乡楼丛书》本。 [15](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四四《兵制·班军》:“文皇帝之十三年,诏诸边守将及河南……卫官,简所部率赴北京,以俟临阅。盖京操始此,然而未著例也。”(《中国史学丛书》本)未“著例”,即尚未于京师常操。 [16](明)李贤:《宁阳侯陈公神道碑铭》,《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十七,明刻本。 [17](明)杨荣:《杨文敏公集》卷一四《送从弟仲宣还建宁分题诗序》,明正德刻本。 [18] 例见(明)陈循:《芳洲文集》卷八《吉安守御正千户王君时泰墓志铭》,清刻本。 [19]《明太宗实录》卷八六,永乐六年十二月癸巳。 [20]《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21](明)金幼孜:《北征录》,(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08页。 [22]《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五,永乐十一年十一月乙未。 [23]《明宣宗实录》卷十,洪熙元年十月甲申。 [24]《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营政通例》。按,《大明会典》系此事于永乐迁都后,误。 [25]《明太宗实录》卷四下,建文元年十月乙卯。 [26]《明太宗实录》卷六,建文二年四月庚申。 [27](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二《阳武侯薛公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98年,183页。 [28]《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张玉传。 [29]《明太宗实录》卷二五,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丙寅。 [30](明)都穆:《壬午功赏别录》,《国朝典故》,287-293页。 [31]《明太宗实录》卷一○二,永乐八年三月丁卯朔、戊辰。 [32]杨士奇:《成国公朱公神道碑铭》,(明)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七五,《四部丛刊》本。 [33]《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 [34]《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35]《北征录》,《国朝典故》,306页。 [36]《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37]《明太宗实录》卷一五四,永乐十二年八月丙辰。 [38]王兆春:《明初火铳镌文浅析》,《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9-85页。 [39](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安南邓尚书》引《邓氏尚书公事状》,中华书局,1982年,220页。 [40]《明太宗实录》卷一四四,永乐十一年十月癸丑。 [41]《明太宗实录》卷一五二,永乐十二年六月戊申。 [42](明)王伟:《永宁伯谭公行状》:“七年入见,留北京。领神机营从上征迤北,封神机骁骑将军。”(《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十五)谭广时非高级将领,所统与后世所谓“营”相去甚远,今不取。 [43]《黄文简公介庵集》卷六《浙江佥都指挥事牛公墓碑铭》。 [44]《明太宗实录》卷一四八,永乐十二年二月庚戌。 [45]《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46]《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九,永乐十九年七月己巳。 [47]《明太宗实录》卷二四八,永乐二十年四月壬寅。 [48]《明太宗实录》卷二四九,永乐二十年五月丁丑。 [49]《明太宗实录》卷二四九,永乐二十年五月癸酉。 [50]《明太宗实录》卷二六一,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戊戌。 [51]《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八,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戊寅。 [52]《明仁宗实录》卷一上,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丙午。 [53]《明太宗实录》卷二七二,永乐二十二年六月己未。 [54]《北征录》,《国朝典故》,300-301页。 [55]《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56](明)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载,黄福行经诸将营后,“至大营白议事毕。”(《纪录汇编》本) [57]《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58]《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 [59]《菽园杂记》卷五,56页。 [60]《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旧三大营制》。 [61]《明宣宗实录》卷九,洪熙元年九月丁未。 [62]李贤:《成国公朱公勇神道碑》,《献征录》卷五,161页。 [63]如《明英宗实录》卷三六,正统二年十一月戊子:“给三千、大营、五军、神机营及府军前等卫官军马”;卷八七,正统六年十二月甲午:“兵部奏:大营、三千、五军、神机等营及府军前等卫官军缺马。” [64]如《明英宗实录》卷三○,正统二年五月乙卯:“给三千、五军、神机等营官军马”;卷五三,正统四年三月辛酉、丙寅;卷五四,四月己卯给诸营战马事。 [65]《明宣宗实录》卷一○一,宣德八年四月壬子。 [66]《今言》卷一,26页。 [67]《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68]《明宣宗实录》卷四二,宣德三年闰四月辛卯。 [69]《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70]《菽园杂记》卷五,56页。 [71]《明英宗实录》卷五三,正统四年三月丙寅。 [72]《明宣宗实录》卷六八,宣德五年七月庚申。 [73]《明宣宗实录》卷六三,宣德五年二月癸未。 [74]《明英宗实录》卷三六,正统二年十一月戊子。 [75]《明英宗实录》卷六六,正统五年四月己卯。 [76]《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77]《明宣宗实录》卷七六,宣德六年二月辛亥。 [78]《明英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三月癸未。 [79]《明宣宗实录》卷七三,宣德五年十二月丙戌。 [80]《明英宗实录》卷十九,正统元年闰六月己丑。 [81]《明宣宗实录》卷五,洪熙元年闰七月甲辰。 [82]《明宣宗实录》卷四二、四五,宣德三年闰四月辛卯、七月甲子。 [83]《明太宗实录》卷一七○,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庚子。 [84]《明太宗实录》卷二一九,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己丑。 [85]如杨士奇:《三朝圣谕录》卷中:“(明太宗去世)时京师诸卫军皆随征,聚行在。惟赵府三护卫军留京师,一时浮议籍籍,虑护卫为变。”(《国朝典故》,1085页) [86]《明宣宗实录》卷一一○,宣德九年四月壬申。 [87](明)郭登:《营务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五七,中华书局,1962年,451页。 [88]如(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七六《都指挥佥事江公墓碑铭》:“太原左卫指挥佥事……公在太原,既以才勇知名,宣德末,选总京营左翼。久之,升署都指挥佥事,仍守山西。既而从驾北巡。”(《四部丛刊》本)(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二○《兵志·班军》也总结说:“正统中,京军悉戍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89]《明英宗实录》卷三五,正统二年十月甲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