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必须安稳站立在奔驰的马上,向一个大靶子,射9支箭,从射箭及作文成绩优异者中选择一些人,授与第一等学位,也有其标记和服缩。第二等学位同年在宫廷授与,取得第一等学位的人在宫里全集,和以前一样进行考试,只是有关军事的题目比以前更难作。他们的标记和文学博土的相同,当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他们留在城市,到了战争期间,或军事活动时,他们充任军人.并有作为将官的特殊标记和服装。毕业生当年任尉官的职务,这样逐步上升,直到可以担任将官,尽管没有战争。那些仅取得第一等的,则在战时担任低级的一般职位,但他们总是作某种指挥。 至于武器,我首先要说,中国很早已使用火药,他们擅长制造烟火,一年消耗的火药,比现在五年用于军火的还要多。看起来在古代他们更多地把火药用于战争。因为甚至到今天,在南京城门及城的两测,还看得见铜制大臼炮,即大炮,虽然炮身短,制作却很精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它们过去曾被使用过。但现在他们不知道怎样使用炮,仅仅把炮当作摆设。不过他们仍使用臼炮.即spmsards,但只有少量的,而且制作低劣。他们也有两掌长的滑膛枪简的手枪,他们把3支,有时4支装在一起,同时发射。他们在战船上装炮,但是炮很小,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把炮对准目标。但现在,中国官员找葡萄牙人在澳门制造许多火器,滑膛枪开始进入户园.不过他们使用的一胶武器是弓箭、矛和弯刀。 1621年澳门城送给皇帝三草大炮作礼物,还有随行的炮手,向他介绍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北京作表演,使许多必须到场参观发射的曼达林大为惊恐。当时,发生了一次不幸的意外,其中一门炮猛烈反弹.打死一名葡人及三、四名中国人,还有多人受惊。这些炮极受重视,被运往边境去打鞑靼人,鞑靼人不识这种新武器,很多人密集相处,遭受铁炮的杀伤,他们立即溃逃,以后更加小心翼冀。 至于防护武器,他们使用圆扣带、盔或育,以及一些三指宽的铁片,重叠…起,用作前后胸甲,但它们没有甚么作用,只能抵御弓矢。 总之他们的武器和兵士在今天已无意义。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从国家天有战争以来,他们已安逸舒适地生活了许多年。其次是,他们重文轻武,以致个小文官也敢和-员武将抗争,毫不看重他。第三是他们用考试选择武官,如我们以上所述,他们都是生手,不懂战争。第四是,因为一切军人,要么天生勇气,要么以领导他们的贵人为榜样,激发斗志,要么受他们将官的教育,为纪律所鼓舞,但中国的兵士缺乏所有这些条件。总的说他们没有甚么士气,毫无英勇气慨,教育极差,因为他们可以为细故鞭挞一名士兵,好像他是上学的孩子。第五,因为在他们军中,在尉官和将军之上,有一位一直身穿长袍的大元帅,这个人始终留在主军内,常常离战场有一天的旅程,在很远处发号施令,在有危险情况时他已作好逃跑准备。第六是,兵部(他们有两个,一在南京朝廷,另一在北京朝廷,各有一位主管,两个副手、八个或九个部员)里没有一个军人或将官,或者任何见过战争的人,而全国的军事仍由他们,特别是北京的兵部指挥。 现在再谈谈中国人在每年春三月和秋三月进行的军事训练方法,那不能没有一些收获,他们练习用箭射靶子,而且也射得准,但他们的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可笑的。因为他们把人马分成两队,一队是中国人,另一队装扮成敌人(有如我们在葡萄牙,孩子把自己分成摩尔人和基督徒),可说是相互分开处于战争状态,然后他们派出探子,把情报送给坐在不远处丝制华盖即帐篷下的曼达林,向他们报告说他们自己在何处,敌人又在何处,于是中国人派出军队去打敌人,他们彼此用刀矛交锋,正像舞台上的演出,他们操练的就是这样,或者略有增添。 注①其地在印度南境,沿海东岸。或即汪大渊《岛夷志略》记的土塔,俗称为中国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