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火药配方的异彩纷呈,与当时火药配制工艺的严密细致是分不开的。《军资乘·制火器法》中,详细记载了硝、硫、炭的提炼与火药配制的多种工艺规程。在按规定的工艺规程,将硝、硫、炭提炼和精选后,再由工匠进行细心的配制。工艺规程主要有四:其一是把硝、硫、炭三种原料分别碾成粉末;其二是按所配火药的要求,把三种粉末秤准分量,配好比例,放入木臼中混合拌和,再加入少量的淡水或烧酒,将混合物拌和成湿泥状态,并用木杵反复捣碾成千上万次,使之充分均匀细腻,尔后取出晒干;其三是对成品进行取样检查,对不合格的制品再反复捣碾,直到合格为止;其四是用不同网眼的箩筛,筛选不同规格的药粒,分别供各种火器使用。这种选炼原料和配制火药的工艺规程,是自宋代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后形成的,一直沿袭至19世纪中叶。 《武备志》不但记载了众多的火药配方及其配制工艺,而且还对有关火药的发火机制和组配原理,进行总结,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中国古代火药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有三: 其一是用君、臣、佐使的关系,比喻硝、硫、炭在火药中的地位。《火药赋》中说:“虽则硝、硫之悍烈,亦藉飞灰而匹配,验火性之无戒,寄诸缘而合会。硝则为君而硫则臣,本相须以有为……亦并行而不悖,唯灰为之佐使。”其意是说,硝在火药的三种成分中起主导作用,因而称其为君,硫黄性活泼,被称为臣。木炭粉在火药中起助燃作用,被称作佐使。这种喻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它们各自在火药中所处的主次地位,又说明它们之间必须组配得当,才能在点火燃烧后得火攻之妙。 其二是用文武二臣辅君之理,比喻硝、硫、炭在火药中的配比关系。《火药赋》把硝、硫、炭分别比作君主和文臣、武臣,以论述它们之间的不同配比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认为在正常组配的情况下,文武二臣协力辅君,能充分发挥火药的燃烧或爆炸作用。如果组配不当,硝材提炼不纯,则君主地位不突出,火药性能不佳;若火药中硝和炭的含量偏少而硫过多,即君主和武臣偏弱而文臣势大,则火药虽能速爆,但发火不猛;若硝和硫的含量偏少而炭过多,即君主和文臣偏弱而武臣势大,则火药虽能燃烧,但燃速慢而火力弱;若缺少硫或炭,即君主失去文臣或武臣的辅佐,则火药就会因为不能爆炸或充分燃烧而失去作用。 其三是论述了硝、硫、炭在火药中的火攻特性和作用。《火药赋》中所说的“硝性竖”而能直击的现象,是由于火药中的硝在点燃后能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弹丸射至远方,命中目标,所以硝是火药能够直击即射远的关键。所谓“硫性横”能爆击的现象,是由于火药中的硫黄能迅速迸爆炸裂,所以硫黄是火药能够爆炸的关键。上述关于火药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当时的研究者虽然受时代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无法摆脱古代的“阴阳五行化生”和君臣伦理学说的束缚,因而对某些问题的论述还不免带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是他们对火药诸成分之间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火药的发射、爆炸、燃烧等基本性质的认识,已经敲扣近代火药化学的大门了。 (四)火器 茅元仪在《武备志·军资乘》门类下的“火四”至“火十六”的十三个分类之下,有“火器图说一”至“火器图说十三”的十三个要目中,对宋、元、明三代火器的研制、构造、性能和作战用途,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其中有火铳、火绳枪、新型火炮、火箭、爆炸性火器(爆炸弹、地雷、水雷)、火球、喷筒等各种类型的火器,几乎应有尽有。 火铳中的手铳,则从元代的单兵手铳,到为提高射速而创造双管至三十六管的多管铳,以及能发射十发弹丸的单管十眼铳、发射百弹的十管子母百弹铳。还有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夹把铳和飞天神火毒龙枪等,盏口炮和碗口炮等较大的火铳,到较大的攻戎炮、千子雷炮和各种车载火炮。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传统射击火器的发展状况。 火绳枪炮则有单管鸟铳、多管迅雷铳,以及各种佛郎机炮,反映了明代嘉靖年以后,火器研制者对火绳枪炮制造的概况。 利用火药反冲力推进的火箭,在明代后期有飞跃性的发展。茅元仪对其成果的收录甚多。其中有:架射式的飞刀箭、飞枪箭、飞刽箭等单级单发火箭,飞空击贼震天雷和神火飞鸦等有翼式火箭,三只虎钺、一窝蜂、群豹横奔箭等几十种从三发到百发的单级多发火箭,火龙出水和飞空沙筒等二级火箭。它们既反映了明代火箭技术的发展概况,又可看出现代火箭得以发展的渊源。 爆炸类火器有:用于城防的石炮、击贼神机石榴炮等爆炸弹,万弹地雷炮、无敌地雷炮、伏地冲天雷等地雷,既济雷、水底龙王炮等水雷。它们的外壳大多用石、木、陶、瓷、土、铁,以及其他特殊材料制成。点火引爆方式有火绳点火、触发、拉发、定时爆炸、钢轮发火等。其中钢轮发火是机械式引爆装置,由戚继光于万历八年(1580),组织其部下修筑石门寨时创制而成,是地雷进入机械式引爆装置的重要标志。爆炸类火器既是除枪炮以外的大威力杀伤和摧毁性火器,又造价低廉,是明代火器研制者的重大贡献之一。 燃烧性和致毒性火器有:火球、火砖、火桶等火球类火器,满天喷筒、毒药喷筒、神水喷筒等火筒类火器。它们由宋代的火球与喷火枪发展演变而来,由于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所以在明代仍受到统兵将领们的重视,得到较大的发展,被广泛用于各种样式的作战中。 (五)火器战车 明代后期的战车又有较大的发展,除装备冷兵器的战车外,《武备志·军资乘》还记载了大量火器与冷兵器并装的战车,其中有万全车、架火器车、火龙卷地飞车、铁斗油车,以及装备各种火箭的冲虏藏轮车、火柜攻敌车,装备各种火炮的攻戎炮车、千子雷炮车、叶公神铳车、灭虏炮车、将军炮车,装备轻型火器的屏风车,综合装备各种兵器的万胜神毒火屏风车等。其中有些装备火器的战车,四周用坚厚的大木作木甲为屏障,实为古代的装甲车,它们为后世铁甲战车的创制启发了思路。明代这些战车的创制与使用,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军事技术家,在创制把兵器的毁杀作用,与车辆的机动作用相结合的攻击性战车方面,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