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天意乎?崇祯帝为灭明尽了最大的努力(8)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熊文灿在任上时,曾用招抚的办法解决了沿海的海盗问题。但是他在军事上一窍不通,根本不会用兵打仗。更何况,对明朝,农民军的力量和威胁远在海盗之上,已经不是用招抚之道就可以轻易解决的。
    本来,崇祯帝对这个熊文灿也是既不了解也不放心。按照“疑人不用”的古训,这样的人最好别用,更何况是用在这样关键的位置;实在要用,事先也应该尽可能仔细的调查了解。糟糕的是,考察熊文灿一事,崇祯帝一不亲自面试;二不委派如洪承畴,孙承宗这样的老成持重,才识卓越的大臣代为考察;三不多听取熟悉熊文灿的其他官僚的意见,而是仅仅为排了一名太监进行暗访57。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太监们往往心理和人格不健全,再加上太监往往文化素养很低,因此太监的调查是非常不可靠的。
    熊文灿虽然好吹嘘,却并非无自知之明,得知皇帝的意图后,他慌忙提出“五难四不可”,竭尽全力进行推托,明摆着一副不能胜任的狼狈相,崇祯帝却硬要勉为其难的让这个“疑人”去担此生死大任。
    其实,如果恨其吹牛,完全可以另外责罚。这个昏君脾气却大得诡异,为了与一个庸臣斗气,似乎毁掉大明江山也在所不惜。
    第四,崇祯帝用人上荒唐失策,又突出表现为“用人而疑”。相比较而言,洪承畴是最受崇祯帝信赖,且信赖的时间最长的一位任事的大臣。洪承畴老谋深算,老成持重,战功卓著,且谨小慎微,因此他避免了众多的猜忌,中伤(就像袁崇焕所遭受的那样),并且深受皇帝的信任。仍至在其被俘投敌之后,崇祯帝仍坚信其阵亡,并一度亲自为之主持祭祀仪式。可见,皇帝对其宠信之深。
    可是,崇祯帝对这个自己最信任的人,他的信任又到什么程度呢?
    1641年,清军围锦州,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赐以尚方宝剑,统帅北方八总兵的十三万军队,救援锦州。这次会战,明廷倾尽了能征善战的军队,满清更是空国而来,双方谁都输不起,明朝的形势还好一些,因为满清非胜不可,明朝只要不输就行,只要不输,满清的日子就很不好过。
    洪承畴很善于用兵,他非常清楚双方的强弱点:明军野战能力差,但配备有先进的火器,防守能力强,粮草补给较好;清军凶悍善战,机动性强,但火器少,攻城能力弱,粮草补给较困难。因此,他将大军集结一处,以重兵护卫粮饷辎重,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稳步向锦州推进。洪承畴打算以逸待劳,把清军拖的疲惫,挫其锐气,在伺机进攻。因为清军经不起持久战,所以洪承畴这种打法是最令满清绝望的,在多尔衮的打援攻击被明军强大炮火击退后,皇太极急得吐了血58。敌人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这时候,崇祯帝制要放手让洪承畴去干,自己哪怕不理朝政,在宫中寻欢作乐都没有关系,明军击败清军,至少迫使清军从锦州撤退,只是数月可待的事情。偏在这时候,崇祯帝怀疑起洪承畴来了,似乎认为洪承畴有畏敌避战的嫌疑,总之是认为他这样打不行。他听信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以为再不速战,粮饷的筹措将发生困难。其实,筹措粮饷主要是陈新甲的责任,陈新甲有怕但当负责任之嫌。崇祯帝一边倒的听信了陈新甲,他也不想想:明军的粮饷困难,清军的粮饷更困难。彼起决定性地击败满清这一重大目标,筹措粮饷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在关键时刻,这个昏君对洪承畴大力掣肘,他严限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59,去走那条与清军硬拼送死之路。他似乎觉得自己比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洪承畴更高明。
    洪承畴本是个谨小慎微,老于世故之人,又有袁崇焕惨祸之鉴,对暴君的命令哪敢不从?
    崇祯帝的用人而疑,愚蠢地处处掣肘,多次断送着明朝的生机。
    崇祯帝“用人而疑”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冤杀袁崇焕。这个残暴的事件,不仅给明朝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也充分表现出崇祯帝在待人方面的轻浮,狂躁,极度的昏聩和无分寸。
    亡大明者,崇祯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