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赵匡胤(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博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天,赵匡胤召集文武百官议政。大家落座后,他首先问宰相魏仁浦:“朕欲征太原(今属山西,北汉首府)如何?”“欲速不达。”魏仁浦不加思索地说。
    赵匡胤问武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节度使张永德:“有下汾(指北汉)之策?”
    张永德认真分析后认为,北汉兵力虽不多,但却精悍。加上北汉与契丹为邻,宋军如攻打北汉,契丹感到唇亡齿寒,自会尽力支援,为长远计,只有每年多出一些游兵,破坏其农业生产,并设法离间其与契丹的关系,断其外援,然后再相机进兵。
    赵匡胤听罢环视众臣,让大家奏谏。百官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上奏说,北汉虽离北宋首府开封较近,对宋威胁较大,但如若战端一起,北汉就会邀请契丹支援,宋军同时对付两国之兵,定会陷于困境。
    善听群臣建议的赵匡胤,虽然觉得大家都言之成理,先攻北汉的想法开始动摇,但仍觉事关重大,有必要听取多方意见。
    961年(宋建隆二年)冬,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难以入睡,突然想起宋廷智囊人物赵普,便起身叫醒担任开封尹的弟弟赵光义,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向赵普相府走去。
    夜深人静。不多时赵氏兄弟来到赵普的相府门前。赵普闻讯出迎,但见皇帝伫立于风雪之中,异常吃惊,连忙迎进相府,请赵匡胤、赵光义围炉坐下,接着,又让妻子和氏亲自把盏行酒。酒行数巡,颊红耳热,赵普问赵匡胤:“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
    赵匡胤恢谐地答:“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赵普:“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赵匡胤用试探的口吻说:“吾欲收太原。”赵普嘿然良久说:“非臣所知也。”赵匡胤忙问其故。
    赵普认真地摇着头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赵匡胤哈哈大笑,忙道:“吾意正尔,姑试卿耳。”(以上所引《续资洽通鉴长编》卷九,建隆二年七月丙午。)
    这样,赵匡胤终于定下“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参见北宋统一战争)。
    赵匡胤在制定战略方针上胸怀全局,群策群力。在制定战法上,也能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手,采取不同战法以巧妙的战术战胜对方。
    962年(宋建隆三年)四月,赵匡胤为了使大军出征后,北方边境免受侵扰,从禁军中选派了一批得力将领,率兵守卫北部边陲要点。在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原州(治所在今甘肃镇源)、灵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屯兵,以防备党项(即后来的西夏),在关南(时指高阳关,又名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瀛州(今河北河间)、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西南)、易州、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驻兵,以防备契丹:控制西山(今恒山),晋州(治所在山西临汾)、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昭义(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以防御北汉。
    宋北面的防守力量调整和加强后,赵匡胤便回过头积极寻找和设法创造向南发兵的突破口,发动消灭南方各割据势力的战役。
    北宋南面有两个小国,一个叫武平,割据湖南。另一个叫南平,居江汉一隅。两国相邻,南北接壤,东讫南唐,西至后蜀,南临南汉。
    武平,后周时,南唐灭楚,为楚将周行逢等人起兵击败南唐军后所建,辖14个州,周行逢被周世宗柴荣封为武平节度使。周改宋后,赵匡胤又加封为中书令。
    南平,在后梁时由高季兴所建,都府设江陵(今湖北江陵)。辖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归(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峡(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地狭力弱,四面称臣,靠赐予与商税生存。北宋建立时,南平王高保融“一岁之间三入贡”,以求自保。不久高保融病死,其弟高保勖继位,被北宋封为南平节度使,对北宋更加恭谨。

    九月,赵匡胤正在觅寻向南发兵的借口,突然武平王周行逢病死,其十一岁的幼子周保权继立。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闻知大怒,骂道:“我和行逢一起,由微贱起家的,怎能北面向这小儿称臣呢?”正在这时,周保权遣兵更戍永州(今湖南零陵),路过衡阳。这送到嘴边上的肉岂能不吃?张文表立即发兵吞并了这支队伍,并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矛头直逼武平首府郎州(今湖南常德)。武平统治集团一面派亲军指挥使杨师墦率兵进击张文表,平息叛乱,一面遣使向南平和北宋求援。赶巧南平王高保勖于十一月病死,其侄高继冲继立,内部倾轧,自顾不暇,没有力量派兵救援武平。
    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丧乱迭生,认为消灭荆(南平)、湖(武平)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为了避免劳师费时,实现首战告捷,他令酒坊副使卢怀忠去南方,刺探“人情去就,山川向背。等情况,卢怀忠速去速回,还报说:“高继冲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南通长沙,东拒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观其形势,盖日不暇,攻之易耳。”恰巧武平请援的使者也匆匆来到汴京,请求宋廷出兵救援。
    赵匡胤闻报大喜,拍案而起,乘南平、武平混乱之机,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先以借道为名乘南平观望犹豫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城下,兵不血刃地迫降高继冲,灭南平。这样武平失去了屏障,再以援救为名乘其战降不定,缺乏抗击准备,水陆并进,一举夺占武平都城郎州(参见宋平荆湖之战)。
    宰相赵普听罢赵匡胤的决策,快活地说:“此乃‘假途灭虢’之计,古已用之,今太祖借用,定会速胜。”
    963年(宋乾德元年)正月,赵匡胤一面答应出兵援助武平,一面遣使通报南平借道。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南干王高继冲配合宋军,救援武平,派水军3000助攻潭州。正月初七,宋军开始行动,赵匡胤命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安(州治在今湖北安陆)、复(州治在今湖北天门)等10州兵,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
    宋军浩浩荡荡向南平进发,南平王朝中立即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以兵马副使李景威为首的一方引经据典,极力规劝高继冲,说这是春秋时晋国攻打虢国,向虞国借道,虞国答应了晋国的要求,结果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师途中又灭了虞国的“假途灭虢”的重演。三国时刘备的军师诸葛亮用过,今朝宋军故伎重用,要借南平之道行灭武平之实,是好计也,万不可从之。为防未测,李景威还向高继冲请命,要求率军3000在荆门(今湖北荆门)据险设伏,攻其不备。以节度判官孙东宪为首的一方则认为宋军力量强大,进攻张文表如山压卵,平定武平,必危及南平,大势所趋,抵抗无益,不如早降,免除战祸。高继冲听罢双方论战,既不赞同李景威的看法,说此乃把宋估计得太坏,借道便是借道,堂堂的大宋王朝难道竟是尔等眼中的不义之师么?但也不赞同孙光宪等人早降的说法,觉得南平物力丰厚,兵甲虽少,但却精锐,如宋军一旦背信弃义,还是可以抵挡一阵子。高继冲对宋军抱有幻想,决定不作任何抵抗的准备,主战派李景威因设伏荆门的建议未被采纳,愤而自杀。
    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都监李处耘派人告知南平,要其给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对宋军是否以借道为名吞并南平,由完全不信变
    为疑信参半,遂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
    二月初七,高继冲的使者与宋军在荆门相遇,宋军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招待,缠住使者,暗中则派都监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疾进。
    高继冲正静等使者回归,忽报宋军即至,无奈匆匆出城迎接。李处耘告诉高继冲,慕容延钊率大军随后赶到,同时率轻骑迅速入城,一举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只好举城投降,向慕容延钊交纳牌印,献所辖3州17县领土(参见宋灭荆南之战)。
    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军万余人,两军合兵,直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军队在杨师墦的指挥下,经奋力冲击,已杀死叛将张文表,攻克潭州,平息了内乱,并遣使飞马告知宋廷不必派兵来援,宋军知报,依旧昼夜兼程直趋朗州(今湖南常德)。武平王周保权获悉宋军进军情况,非常恐慌,急召群臣谋议。观察判官李观象认为,张文表已死宋师仍然急进,其目的显然是要夺取湖、湘之地。目下高继冲已束手听命,朗州势难抵敌,不如迎降。指挥使张崇富等反对投降,力主抵。抗宋将慕容延钊遣阁门使丁德裕前往诱降,张崇富拒不接受,并派兵严守要隘,凿沉船只,伐树塞路,以阻宋军。宋太祖赵匡胤得报,遣使到武平劝降,武平王用保权在张崇富等人的支持下置之不理。于是,慕容延钊便决定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武力强夺。水师在战棹都指挥使解晖和战棹都监武怀节指挥下,从江陵沿长江而下,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由李处耘率部先行,慕容延钊统大军继后,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
    二月底,宋军水师在三江口(今湖南岳北),与武平水师展开激战,武平水师指挥不力,军士怯战,战无数合,即被宋军大破。此役,宋水师共歼武平军4000余人,俘统军使黄从志等将校14人。
    三月底,李处耘率领的宋军陆路一部在澧州南同武平军张崇富军遭遇,宋军先机攻击,武平军不支,张崇富率军向郎州溃逃,宋军俘获甚多。残暴的李处耘为了培养将士的决斗精神,使将士懂得当俘虏没有好下场的道理,竟在武乎军中选择几十个身体肥胖的俘虏,杀来强迫左右将士啖食,同时还有意将一部分少壮俘虏,在脸上剌字后,释放回郎州。俘虏们辗转相传,很快引起全城骚动。兵士们怕受屠宰或脸上刺字,有的成群结队,纵火焚城,有的抢掠民众,奔窜山谷。宋军长驱直入,一举攻占郎州,并在西山下擒杀了张崇富。武平王周保权及其家属在战乱中被部将汪端拥着,躲进江南岸僧寺里,直至宋将田守奇前来搜捕,汪端才撇下周保权,率部分军民逃入山泽,继续抵抗,战至九月底:终因寡不敌众,被宋军擒拿杀死。武平全境悉平,宋得14州、1监,66县,97388户(参见宋平湖南之战)。
    宋军初战告捷,一箭荆湖落,极大地振奋了全军。更重要的是在战略地位上,赵匡胤的势力像楔子一样,插入长江以南,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个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击灭后蜀,南唐,南汉,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事的进攻伴随着政治的治理。宋灭南平、武乎后,赵匡胤立即派出得力官吏,在两地进行管理,减免租税,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对高继冲,周保权及其家属分别授以高官,进行安抚,很快稳定了荆湖地区的局势。
    后蜀是南方各国中数一数二的大国。后唐末期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孟知祥所建,辖、两川,汉中,共45个州,建都成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素称“天府之国”。国王孟昶袭位不理朝政,生活堕落腐化,大臣王昭远把持国政,总揽内外兵柄。
    赵匡胤“始谋伐蜀”,世人皆知。特别在扫平荆湖后,便将入蜀作战提上议事日程。
    963年(宋乾德元年)四月,赵匡胤即命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兼西面行营巡检壕寨使,要其详细勘察川陕地形,了解山川险易,人心背向,以备陆路攻蜀之用。同时,为了配合陆路攻势,在开封城南朱明门外凿池引蔡水,造楼船百艘,加紧选练水军。六月,命镇国节度使宋延渥训练由禁军子弟组建的水军“水虎捷”军,以备水路溯江入蜀。此外,他又令诸军练骑射,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万事齐备,只欠伐蜀之由。
    在北宋的威逼下,后蜀统抬集团深感不安,人心惶惶,战降之声遍及朝野。宰相李吴向孟昶建议,向北宋纳贡,以求偏安自保。掌握朝府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自以为读过几本兵书,觉得很了不起,则坚决反对,并要先发制人,给宋军一点厉害。昏庸淫逸的盂昶,即不愿意当儿皇帝,又不想坐以待毙,自然很愿意听王昭远之言,严兵备战,以抗宋军。后蜀确定拒宋方针后,迅速派兵东屯三峡,并在长江沿岸的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沪州市)、戌(今四川宜宾市东)等州扩充水军,以为后援。同时,遣使出蜀赴北汉,约请问时举兵,联合攻宋。
    964年(宋乾德二年)十月,孟昶派大程官孙遇、军校赵彦韬等人做特使,带着“蜡丸帛书”偷越宋境,出使北汉,约其南下攻宋,并约定蜀军出黄花(今陕西风县东北)、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南),与北汉军南北配合,夹击宋军,夺取关中。
    赵彦韬偷偷越过宋境,途径汴京时,看到宋区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大觉后蜀不如北宋,遂叛蜀投宋,将“蜡丸帛书”献给赵匡胤。
    赵匡胤打开蜡丸,读罢帛书,很是高兴,觉得从此讨伐后蜀,有了政治上的理由和确切的证据,不禁大笑道:“我的西讨有了名义了”。笑罢,赵匡胤又问了赵彦韬一些有关后蜀的政治军事,山川民情。赵彦韬除如实作答外,还呈上后蜀的山川形势、戍守处所,道路远近和兵力分布图。原来后蜀的情况与南平,武平一样,其主孟昶腐化堕落,服用奢侈,甚至连使用的小便壶都装饰着七宝。朝政由不识时务的王昭远把持,将校虽广,士卒虽众,但军心动摇,民心离散,所以成都街头传诵着朱长山的诗句:“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赵匡胤是个善于捕捉政治风向的军事家,一听此诗,不禁自语:“吾乃出兵伐蜀可谓得民心之举,何不从速”。
    十一月初二,赵匡胤令王全斌、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组成北路军,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组成东路军,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宋军分进合击,直趋成都(参见宋灭后蜀之战)。为了战则必胜,出兵前,赵匡胤在崇德殿设宴,给两路正,副部署和都监饯行,亲授阵图,指示方略:“凡克城寨,止藉其器甲、蜀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十一月乙亥)东路军途中要经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锁江浮梁(即浮桥)。桥上蜀军设敌棚三重,两岸制夹江炮具,堵死了长江通道。为使部队奇取浮桥,赵匡胤特指着地图给东路军将领刘光义面授机宜说:“溯江至此,切勿以舟师争胜,当先遣步骑潜击之,俟其稍却,乃以战棹夹攻,可必取也。”为严明军纪,赵匡胤又令三军所至概不得“焚荡庐舍,驱略吏民”,如有“违者以军法从事”。
    蜀主孟昶得知宋师南来,就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王、赵率兵约3万自成都北行,扼守广元、剑门等关隘,韩、李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为配合。王昭远出行,孟昶对他说:“(北军是你招来的,应当勉力为朕立功!”
    王昭远把杀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他连饮几杯酒后,便大夸海口说。“受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小儿,取中原如反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十一月壬寅)说罢,只见他手执铁如意,指挥军队,自比诸葛亮复生,洋洋得意,跨马上路。
    打发走王昭远,盂昶又命韩保正、李进率兵迅速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孟昶,王昭远、韩保正等后蜀主战派,由于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得守险扼要,重点守备,保持机动兵力,寻讥歼敌,而是一昧地顾及宋军的突然袭入。因此,在防御上则采取了消极的撒大网式的布兵手段,致使北上的部队分兵立寨于米仓山、大小漫天寨;东进的部队沿长江分兵守备,兵力分散,战线太长。
    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旗开得胜,攻入蜀境,所向皆捷,连拔兴州(今陕西略阳)外围要点。十二月十九日,宋军乘胜攻击,再克兴州,击败蜀军7000人,夺得军粮40余万石。兴州刺史蓝思绾退至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蜀将韩保正闻兴州已失,即放弃山南,也退至西县。
    西县是入川的咽喉,控扼栈道的门户。蜀军从兴州溃退的兵士,加上蜀军招讨使韩保正撤至西县的人马,都集中于此。韩保正、蓝思绾决定合兵阻击宋军南进。但是,宋军在连续攻取20多个寨子后,其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突然改变战法,率先锋军直取西县城。韩保正怯战不敢迎击,急派兵数万依山背城,结阵自固。史延德与都监康延泽等部奋勇追击,经三泉(今陕西勉县西南约百里),抵达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蜀军在宋军的冲击中溃退,蜀将韩保正、李进被生俘。蜀军在溃退中烧绝栈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北)。北路宋军都部署王全斌一面指挥部队赶修栈道,一面分兵绕道入蜀,会攻大漫天寨。
    屯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的蜀军王昭远、赵崇韬部侦知宋军要攻大漫天寨,迅速分兵一部大、小漫天寨(分别在利州城北30里、45里),立寨而守。利州,位于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内为入蜀的“咽喉要道”。因蜀军将栈道断绝,宋军被阻,进退维谷。北路宋军都部署王全斌为会攻利州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前进,副都部署崔彦进率余部,赶修栈道,经小漫天寨进击。数日,王全斌、崔彦进两部会师于深度(大、小漫天寨之间的嘉陵江渡口),并夺得桥梁。接着王全斌将所部分为三路夹击大漫天寨。蜀军集中精锐奋力抵抗,双方交战数回合,宋军胜,蜀军溃。宋军乘胜扩大战果,拔取蜀军各寨,俘蜀军守将义州刺史王审超,其监军赵崇渥慌乱中只身逃脱。蜀将王昭远,赵崇韬及三泉监军刘延祚与赵崇渥引军迎战,双方交战三回合,蜀军连战连败,不断后撤,宋军不断追进,直至利州以北。王昭远等见宋军神速,怕力敌不过,造成背水作战之势,遂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撤退时烧断浮梁,以阻末军西进。十二月三十日,宋军未动干戈即进占利州,获军粮80万石。宋军远途征战连得大批粮食,这就避免了远途转漕,大得。因粮于敌”之利。
    是月,京师大雪,宋太祖赵匡胤设毡帐于讲武殿,身着紫貂,头戴裘帽视事。对左右说:“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隆二年十二月辛未)说罢,即解裘帽,遣将驰赐王全斌。王全斌拜赐感泣,兵士得知天子关怀,更加振奋,肯于用命。
    在北路宋军胜利进军之时,东路宋军也于十二月下旬攻入巫峡,连破数寨,歼蜀军水、步军1.2万余人,杀其将南光海,擒其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夺得战舰200艘。东路宋军将领刘光义率军进抵距夔州镇江浮梁30里处,便遵照宋太祖赵匡胤“切勿以舟师争胜,当先遣步骑潜击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十二月辛未)的指令,舍舟登岸,击败两岸蜀军,夺得浮梁。接着。牵舟而上”,进兵至白帝城(即夔州州治)西。夔州是“巴蜀之咽吭”,地位十分重要。蜀宁江(治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北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当坚壁待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十二月辛未)但监军武守谦认为敌至城下,不能避战,必须出击。高彦俦不从,武宁谦遂于十二月二十六日独自行动,率所部千余人出战,寡不敌众,大败而归。宋军跟踪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力战不胜,身负重伤十多处,愤愧不已,踉跄回家,纵火自焚(参见夔州之战)。宋军占领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蜀主孟昶闻知如坐针毡。为保住江山社稷,他命太子玄喆为元帅,率兵万余自成都驰援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后蜀北部的大剑山,距今剑阁县城60里。这里峰恋起伏,峭壁连绵,两崖相嵌,隘路如门。关内幽深狭窄,宽约15丈,峡长约150丈,沟壑纵横,乱石林立;步行其间,无限青天成一线之窄。站在关口举目眺望,两侧群峰矗立,绵延几十里,宛如一道铜墙铁壁。唐时,武则天在此设关,李白曾写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65年(宋乾德三年)
    正月,素不习武,荒淫无度的玄喆,带着成群姬妾,几十个伶人,还有许多乐器出镇剑门关。这哪里象打仗?沿途的蜀人,无不暗自好笑。玄喆驰援如爬,宋军进军迅猛,当玄喆率领的援军还在途中,北路宋军已自利州直趋剑门,攻占益光(今四川昭化)。末将王全斌正欲求破剑门之策,俘虏牟进主动上前献计:“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岸可渡。自此处出剑门南20坚,至青疆店与官道台。”接着,牟进又满有把握地进言,米军如行此路,剑门之险自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正月甲戌)米将康延泽听罢牟进之言,向王全斌献策说,蜀军数战数败,土气低落,只要分兵一部经来苏小路进军,绕至剑门之南,突然出现其背后,急攻而下,剑门便会不攻自破。王全斌觉得康延泽言之有理,即令偏将史延德率兵一部即趋来苏,自带精锐兵士从正面进攻剑门(参见剑门之战)。
    守剑门的蜀军,正据险自傲,见宋军沿来苏小路而来,造浮桥渡江,赶忙弃寨而逃。史延德趁乱占据青疆。主帅王昭远闻知宋军来攻,仅留小部兵力坚守剑门,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今剑阁东北30里)。宋军乘势前后夹击,迅速攻占剑门,并乘胜向汉源坡挺进。蜀将赵崇韬积极布阵,亲自迎战,而都统王昭远先是“据胡床(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不能起。”后是怯战向东川逃跑。宋军追击,王昭远只身逃至东川(今四川三台),躲藏在百姓仓舍,整天悲嗟流涕,喃喃自语,不住地念叨罗隐诗句:“运去英雄不自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正月甲戌)宋军击败蜀军,杀其万余人,俘王昭远、赵崇韬,占领剑州(今四川剑阁)。
    蜀太子玄喆自成都出发后“日夜嬉游,不恤军政”,途中听说剑门已失,面无血色,惶骇不知所为,仓皇逃回成都。蜀主叹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今虽欲闭壁,谁肯效死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正月甲戌)
    两路宋军配合默契,当北路宋军向剑门进军中,东路宋军也自夔州沿江西上。蜀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忠(今四川忠县)、遂(今四川遂宁)等州守军慑于宋军兵威,纷纷献城迎降。正月初,两路宋军先后直趋成都城下,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宋将王全斌投降。灭蜀战争结束。宋出师66天,歼蜀军10万,得州45、县198、户53万余。
    宋太祖赵匡胤为笼络降将,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并亲自宴请于大明殿,还赐袭衣、冠带等物。派参知政事吕余庆入成都主政,减免蜀境租赋,平息骚乱,巩固统治。
    968年(宋开宝元年)八月,宋军正在顺利进行南征作战中,忽闻北汉主刘钧死,因王位继承问题内生变乱。赵匡胤认为有机可乘,急功近利思想抬头,遂在汉宋军灭蜀之后,即令伐蜀宋军转兵北上,向北汉发动第一次攻击(参见宋攻北汉铜锅河之战)。大敌当前,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矛盾缓解,加之契丹国恐唇亡齿寒,立即派兵南下驰援,两军合兵,声势浩大.宋军统帅李继勋怯战,未战数合即主动退兵。赵匡胤见李继勋出师无功,不甘败北,遂于次年二月,亲自率军出战,对北汉发动第二次攻击(参见宋攻北汉太原之战),结果战至闰五月,除损兵折将外,仍一无所获。宋军远途征战,兵乏马困,无奈只好罢兵退走。赵匡胤在两次攻打北汉战争中,深刻体会到战略的选择只能是一个,不能有两个。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他知误即返,立即回过头来又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征战,方才连战皆捷,使统一中国的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宋军攻占荆湖、后蜀,财力、物力大为充实。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再折转头来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正确战略方针行事,自然兵锋所指就是南汉。
    南汉,东临南唐、北依后蜀,西至少数民族的大理,南为汪洋涨海(即南海)。唐末刘隐所建。自刘隐至刘鋹,共传五帝,代代施行暴政,帝帝派兵入海,抢掠商人财物,大造离宫别苑,至刘鋹时已养宦官近2万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国事由宦官袭澄枢、陈延寿,才人卢琼仙等专权,刘鋹天天和宫人波斯女淫戏,实行烧煮、剥剔、刀山、剑树等酷刑,或强迫“罪人”和虎象决斗,残暴地迫害人民。民众怨声载道,日日思变。而刘鋹并没有看到这种危机,相反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贪财的奢望越来越高。宋灭蜀后,南汉失去屏障,但刘鋹仍临危不察,继续与宋廷抗街,骚扰宋境。
    宋要进军南汉,远途出师,并非易事。为此,善于使力量的对比有利于己的赵匡胤,则在发兵之前,首先采取了分化瓦解,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具体策略。南汉的东邻南唐国是国力较盛的国家,他用“羁縻"手段,先稳住南唐及与南汉相毗邻的国家,有的争取同盟,有的争取中立。南唐杜著、薛良给赵匡胤献“平南策”,赵匡胤为显示他无意惊动江南立斩杜著。南唐王李琼死,他答应追尊帝号为“文孝皇帝”。南唐的小朝廷,对宋畏服,经常遣使向宋廷纳贡修好。因此,当宋向南汉发兵之前,赵匡胤为免动刀兵,两次要南唐主李煜致书南汉主刘鋹,劝其臣服于宋,交出以前从楚国手里夺去的湖南14州。南唐主李煜不悟唇亡齿寒的道理,连连写信规劝南汉主刘鋹,要其认清形势,归顺于宋。
    969年(宋开宝二年)六月,赵匡胤在劝南汉降宋的同时,命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作进攻南汉的物资准备。南汉主刘鋹自恃国力雄厚,不仅不听李煜相劝,反而派兵攻掠宋的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
    赵匡胤劝降不成,遂于970年九月初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诸军都部署,郎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都部署,道州刺史王继勋为行营马军都监,共率潭(今长沙)、郎(今湖南常德)等10州兵,由潭州出发,越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向贺州(今广西贺县西南)进军,以部突入,稳定翼侧,诱歼南汉军之战法,东击兴王府(参见宋灭南汉之战)。
    南汉主刘鋹虽跃跃欲试,图谋扩张,但因长期以来宦官专权,朝政残暴,绝大部分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虽说军队也愈20万,数量不少,因无得力将领统帅,骁勇不力,安逸怯战,虽说防务也有,却因无得力统筹和管理,故武器、装备、战舰、城池等损坏不堪,甚至“兵不识旗鼓”。
    970年(宋开宝三年)九月中旬,征南唐战役展开,宋军首先采取长驱直入、围点打援的战法,攻拔冯秉(今湖南江华西南),越过荫洁岭,占领白霞(今广西钟山西),兵锋直指贺州。守贺州的南汉刺史陈守忠,派人告急。刘鋹命龚澄枢赶往贺州,宣慰前方将士。贺州兵士久戍边境,穷苦劳碌,听说龚澄枢前来,都希望予以赏赐,以解燃眉之急。不料,龚澄枢两手空空,只能给甲土开空头支票。兵士悲观失望,不肯效力,白白送死。宋军前锋进抵芳林(今贺县北),龚澄枢闻风胆战心惊,悄悄弄得一条小船只身逃回兴王府(今广州市)。
    宋军势如破竹,未经血刃即至贺州城下,刘鋹听报,急命大将伍彦柔率舟师万余溯郁江、贺水(今贺州江)西上,北援贺州。九月十五日,宋军包围贺州,同时分兵一部沿贺水南下。途中,宋将潘美获悉南汉伍彦柔率援军即至,遂率军主动后撤20里,在南乡(今广西贺县信都)设三重伏兵以待。九月二十日,南汉主将伍彦柔率部夜泊南乡。翌晨,伍彦柔舍舟登岸,挟着弹弓,坐着胡床,率部向贺州开进时,突然宋军伏兵四起,杀声震天。汉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宋军乘势冲杀,汉军兵士十之七八被歼,伍彦柔也被俘杀(参见宋攻南汉贺州之战)。
    驻贺州汉军,得知援兵失败,虽十分惊恐,但仍不肯投降。宋军转运使王明,向统帅潘美建议,“当急击之,恐援兵再至,则为所乘,我师老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开宝三年九月戊年)潘美犹豫,王明却披起甲胄,带领押送辎重的兵士百余,丁夫数千,携带铲土工具,挖土填埋濠堑,直抵城门之下。城上汉军以为宋军数千来攻,自觉孤城难守,无奈打开城门,降宋。
    宋军攻占贺州后,慑于南汉在富(今广西昭平)、昭(今广西平乐西北)、桂(今广西桂林)和东面的连(今广东连县)、韶(今广东韶关西南)、英(今广东英德)、雄(今广西南雄)等州驻军从两翼侧击,威胁宋军后路,为调动南汉军队,在运动中歼敌,赵匡胤命潘美率宋军主力西上,以声东击西的战法打击南汉军。潘美奉命亲督战舰,扬言宋军要沿贺水顺流东下,直取兴王府(今广东广州)。汉主刘鋹不知是计,赶忙起用被解职多年的宿将潘崇彻,加封其为内太师,马步军都统等官职,率兵5万进贺州江口(今广东封开西北)堵截。时,潘崇彻是南汉唯一尚存的能征善战的老将军,所率之军战斗力亦较强。但因他多年无故被解除兵权,对刘鋹深为不满,进驻贺江口后,便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转锋,西攻昭,桂、连(今广东连县)诸州,以巩固自己的翼侧。十月,宋军攻破开建寨(今广西平乐东南),杀数千入,生擒汉将靳晖。昭州刺史田行稠、桂州刺史李承进闻得宋军攻击,弃城逃走,宋军占领昭、桂二州。十一月,宋军在胜利向西攻战中突然转兵向东,攻占连州。南汉驻连州招讨使卢收毫无防备,赶忙率兵退保清远(今广东清远)。南汉主刘鋹以为宋军意在夺占南汉从楚国手中所得的湖南14州,既然宋军目的已达,便“不复南也”,因此,放松守备。宋军达到诱敌目的后,乘虚东进,直逼韶州城。
    韶州(今广东韶关),位于溱水(今北江)上游和溪水(今武水)的汇流处,在大庾岭之口,是攻取广州的北大门。韶州危急,刘鋹醒悟,急忙遣都统李承渥率领10多万大军进保韶州,屯兵于韶州城东南3里的莲花峰下(参见韶州之战)。李承渥军中有象兵,善用象阵。每象载10余人,手执武器,战时列于阵前,以壮军威。两军在莲花峰下交战时,李承渥首先以象阵向宋军发起进攻。岂知,象能冲乱敌阵,也能冲乱本阵。潘美为破象阵,组织军中强弓劲弩射手,排列阵前。待李承渥的象军靠近,一声号令,众箭齐发,大象负伤受惊,掉转头来,纵横奔闯,却冲乱汉军阵势。宋军乘机进攻,汉军大部被歼。李承渥为保性命,随着残部逃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