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的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07—960年),继唐朝灭亡后,依次迭据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帝王兴兵夺取政权的战争,和各朝与先后割据江淮及诸地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南汉、闽、南平、北汉等十国,及十国间相互攻击、兼并的战争。
    藩镇割据缘起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唐平安史之乱后,朝政日趋腐败、集权衰落。代宗李豫行姑息之策,任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分为魏博、成德、幽州节度使,以安反侧。自此,诸镇在辖地各擅兵赋,治军缮甲,独霸一方,始成河朔三镇割据之势。其后,各地仿效,藩镇林立,权势日重。唐王朝屡图削平藩镇势力,但割据之祸未能终止。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大批新起藩镇借机拥兵自专,并在迭相吞噬、激烈相攻中扩大各自势力。至唐天祜二年(905年),梁王朱温先后火并宣义、天平、护国、忠武、佑国、荆南、义武等20余藩镇,据地60余州,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此时,北方罗绍威据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王镕据镇、冀(今河北正定、冀县),刘守光据卢龙(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李克用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李茂贞据凤翔(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形成诸强藩称雄之势;南方割据势力亦先后自立为国:淮南杨行密称吴,两浙、苏南钱谬称吴越,湖南马殷称楚,西川王建称前蜀,福建王审知称闽,岭南刘隐称南汉。四年(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后梁时,四方藩镇亦纷纷称王称帝。由于梁、晋对峙,梁受晋牵制不敢南下扩土,遂成全国分裂于方镇的局面。此后,政权迭相更替,日益强盛的契丹国趁乱袭掠中原,战争在中原王朝与诸藩、契丹之间交织并作,持续50余年。
    梁晋争中原,晋胜后梁占河北
    朱温称帝后;晋王李克用欲灭梁复唐,与后梁冲突日益加剧。时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亦蓄谋兼并河北,称霸一方;成德军节度使王镕与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实力较弱,于两强间利用矛盾,明臣服后梁,暗与河东来往,以求自存。河北遂成为梁晋双方战略争夺的焦点。开平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嗣晋王位。为实现其父灭梁遗志,采取笼络中间、孤立后梁之策,主动结好王镕、王处直,形成联合抗衡后梁之势。朱温素以晋为仇,又恐河北诸镇附晋难制,在攻晋潞州之战败绩后,则采取先并镇、定、再图河东的方略,遂用兵河北,与李存勖展开河北争夺战。四年十一月,朱温以讨刘守光为名,遣军入深(今河北深县)、冀,尽杀守城士卒,进逼镇、定二州。王绍求晋出兵,从而引起梁晋柏乡之战。李存勖运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原则,发挥骑兵特长,袭扰疲惫后梁军,诱其离营,突击获胜。既解镇、定之危,又为夺取河北创造了条件。乾化元年(911年)八月,晋军乘势进攻邢(今河北邢台)、魏。适刘守光亦兴兵图霸河北,称帝幽州,国号大燕,李存勖深知欲灭后梁,必先除燕,遂转兵攻幽州。二年正月,命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率兵2万,会王镕、王处直合围幽州,遣忻州刺史李存审领精兵屯赵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阻截梁援。三月,李存审于莜县(今河北景县)击溃后梁号50万援军,继北上助周德威,于三年十一月攻破幽州,灭燕(参见幽州之战)。幽州之战获捷,解除了李存勖南下灭梁的后顾之忧。时后梁内部又起变化。贞明元年(915年)三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死,贺德伦代节度使。后梁末帝朱友贞以魏博地广兵强,日久难制,拟乘机分割治理,又恐其不服,乃遣开封尹刘鄩率6万兵前往应变弹压,遂激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亲率主力往援贺德伦,与刘鄩军展开魏州之战。至二年二月,尽歼后梁军于故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继乘胜攻占卫(今河南卫辉)、相(今河南安阳)、贝(今河北清河)、邢、磁(今河北磁县)等州,至此,李存勖独占河北,为集中全力灭梁奠定了基础。后梁则因河北尽失,汴京失去屏蔽,被迫沿黄河设防,与晋军对峙。
    李存勖称帝建后唐,以奇兵破汴灭后梁。正当梁晋夹河对峙之时,契丹帝耶律阿保机兴兵于边地,陷朔州(今山西朔县),围云州(今山西大同)。三年三月,夺占新州(今河北涿鹿)后,兵围幽州。周德威坚守待援,李存勖遣邢州节度使李嗣源等率军间道北上,与周德威合势,将契丹军击退。晋与契丹幽州之战后,李存勖集兵l0万于魏州,并约吴国出兵,欲一举攻汴灭梁。适吴与楚正争夺虔州(今江西赣县),无暇应约,晋遂独举大军疾进汴州。四年十二月,军抵胡柳陂(今河南濮阳东南),遇后梁军主力,李存勖拒纳周德威以逸待劳、先疲后击建议,争于列阵决战。结果损兵3万,周德威阵亡,使攻势受挫(参见胡柳陂之战)。此后,双方继续夹河对峙,陷入持久消耗战状态。龙德元年(921年)初,镇、定内乱,变生肘腋,李存勖被迫两面用兵。至二年九月,后梁军乘李存勖转兵河北之隙,夺占相州以南、澶州(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以西至卫州、新乡(今属河南)等地。三年三月,潞州留后李继韬叛晋附梁,加之晋军连年南北转战,消耗巨大,仓储不支半年,若再与后梁持久对峙,前途危殆。紧急关头,李存勖于四月在魏州称帝(是为庄宗),立国号唐(史称后唐)。为扭转不利战局,李存勖当机立断,决定以迂为直,乘梁后方空虚,举兵奇袭汴州(参见后唐灭后梁之战)。遂遣李嗣源率军先行攻取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十月,李存勖亲率主力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击退数万后梁军堵截(参见杨刘之战),与李嗣源合兵郓州,进克中都(今山东汶上),疾趋汴州。奇兵突临城下,末帝无兵抗击,自杀,后梁亡。后梁北面招讨使段凝率军5万回救。途中闻知汴州已失,悉解甲归降。李存勖与后梁征战16年,终以后唐代后梁,统一了黄河南北地区。庄宗入主中原后,于同光三年(925年)遣军攻灭前蜀(参见后唐灭前蜀之战),并使荆南、吴越、楚、闽、吴等国相继臣服。四年,因其妄杀勋臣宿将,失政离心,引起魏州兵变被杀,李嗣源入洛阳即帝位(是为明宗)后,虽力除弊政,兵戈罕用,屡有丰年,使中原略得一时小康之局,但兵变将叛时有发生,政权并不稳定。长兴元年(930年),剑南东、西两川图谋自立,明宗遣军讨伐失败。三年,孟知祥兼并东川。四年,明宗死,皇室内讧,陷入帝位之争的混战。清泰元年(934年),孟知祥称帝成都,重建蜀国(史称后蜀)。时后唐风翔节度使李从珂虽靠兵变夺得皇位,但觊觎皇位的藩帅更为骄纵,寻机夺权,后唐灭亡成了必然趋势。
    石敬瑭乞师契丹灭唐兴晋,乘契丹灭晋北撤,刘知远入汴立后汉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于晋阳(治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举兵叛乱。为夺取帝位,乞师契丹,约定事成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今北京至山西大同)以北诸州,并称儿臣,年奉厚贡。后唐征讨大军战略失策,只顾重兵围晋阳,未扼雁门诸险,遭契丹援军重创,被围困于晋安寨(今山西太原晋祠南)。末帝李从珂遣军多路营救,诸路将领各怀异志,未战而降。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立为大晋皇帝后,率军攻入洛阳,后晋取代后唐(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两年后,如约向契丹奉献十六州图籍,燕云地区遂成为契丹控制中原的基地。此后,后晋朝廷被契丹视为代管汉地的傀儡,稍有变故,契丹即用兵以威胁。后晋天福八年(契丹会同六年,943年),契丹帝耶律德光以后晋出帝重贵即位后拒绝臣附为辞,挥师南下,遂启历时三年的契丹灭后晋之战(参见契丹灭后晋之战)。此战前两年,后晋军依黄河为障,奋力抗击,相继在马家口(今山东聊城东)、戚城(今河南濮阳北)、榆林店(今河南安阳西南)诸役中获胜,遂转守为攻。阳城之役大败契丹军后,进而悉调宿卫禁军会师广晋(今河北大名东北),准备北伐。耶律德光则因形应变,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的方略,充分发挥骑兵作用,实施机动作战。开运三年(946年)十一月,当30万晋军进抵瀛州(今河北河间)时,契丹军突起反攻,大败晋军,追击至中渡桥(今河北正定东南滹沱河上),将其主力包围。继而扼粮道、断退路,诱降主帅杜威,将晋军精锐瓦解(参见阳城.滹沱之战)。十二月,耶律德光率军径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出帝降,后晋王朝灭亡。契丹军入汴后,纵兵劫掠,激起民愤,数月间,各地义军纷起,攻破州县,杀契丹委派官吏。契丹军难以立足,被迫于四年三月撤军。契丹军入汴前,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即心怀异志,扩军积粮,避战自固;后晋方亡,便趁乱称帝于晋阳,契丹军北归后,刘知远乘机率军入汴,改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维持4年,被后周替代。
    十国混战据南方,郭威灭汉主中原
    自后梁与晋王相争以来,中原战事不断。在王朝迭相更变影响下,南方诸国间有内部残杀争权或相攻兼并的战事。后梁开平初,吴攻楚占领岳州(今湖南岳阳)后,转攻潭州(今湖南长沙),被楚击败,丧师万计而还。后攻吴越、企图夺占苏州(今属江苏),又败,开平末,前蜀反击岐军进攻,以12万步骑大败岐军于明珠曲(今陕西勉县西),乾化中,荆南联楚守江陵(今属湖北),力挫吴军攻势后,欲进取襄州(今湖北襄樊),被后梁守军击败。又出兵攻前蜀,欲收复夔(今四川奉节)、忠(今四川忠县)等8州故地,战败未果;乾化末,前蜀攻岐,夺占秦、成、阶(今甘肃秦安西北、成县、康县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4州,贞明间,吴越攻吴常州(今属江苏),遭吴军反攻败逃。后唐天成中,楚攻荆南,于刘郎洑(今湖北石首境)获捷,继以水军攻围南汉封州(治封川,今广东封开东南封川镇),遭伏击战败。长兴末,吴军攻闽建州(治建安,今福建建瓯)被闽军击退后,又转攻楚增州,被楚军击败于道人矶(今湖南临湘西南江滨);时西川孟知祥兼并东川,乘中原政局不稳,称帝成都;后晋填福七至八年(942—943年),岭南义军首领张遇贤率10余万众,转战大庾(今江西大余东)两麓,大败南汉军,突入南唐境,势振两国。开运末,后蜀乘契丹灭后晋之机扩张疆土,再次夺占秦、成、阶、凤4州。晋汉之交,闽、楚先后内乱不休,战无宁日。南唐中主李璟乘乱出兵,东灭闽,西灭楚,扩地30余州。闽亡时,吴越乘机夺取闽地,败南唐军后得福州(治闽县,今福建福州);楚亡时,南汉亦攻占桂(治临桂,今广西桂林),连(治桂阳,今广东连县),郴(治今湖南郴州)等10州。而南唐所得楚岭北故地,旋又被旧将刘言率军夺回。同期,后汉叛将李守贞据河中(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联合永兴(今西安)、凤翔两镇反汉,后蜀出兵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策应。后汉枢密使郭威率军平息叛乱后(参见河中之战),后汉外部压力虽然解除,但内部倾轧炽烈。隐帝刘承祐枉杀重臣,导致郭威举兵入汴,后汉亡于一旦(参见郭威灭后汉之战)。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是为太祖),建后周。在位期间,讨平叛乱,革除积弊,励精图治。此后,中原混乱局面开始逐变。
    周世宗柴荣实施统一战争,为结束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后周立国初,残余后汉势力据河东复起,宗室刘崇称帝晋阳,建北汉国,是为十国中北方唯一割据政权。刘崇为复汉业,依附契丹(辽),于广顺间屡次联兵攻周未得逞。显德元年(954年),趁郭威卒,义子柴荣新立之际,北汉与契丹合兵4万再次南进,企图一举灭周。柴荣亲征,于高平(今属山西)南列阵,激战月余,大败北汉军(参见高平之战)。高平之战后,北汉一蹶不振,而后周则势气日盛。二年,柴荣着力筹划统一战争。在惩办骄将,整肃军纪,汰除冗弱,建立精兵,削弱方镇兵力,强化中央集权基础上,部分采纳王朴“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献策,制定了先取南唐江北诸州,以淮南雄厚财赋养军,再攻契丹,夺取幽燕,最后攻灭北汉的统一方略。秦凤之役揭开后周统一战争序幕(参见黄花谷之战)。是年九月至十一月,柴荣遣军收复秦、凤、成、阶4州,解除后蜀对关中的威胁。继乘淮水浅涸,向南唐进攻。三年初至五年正月,柴荣三次亲征(参见后周攻南唐之战)。先以圈点打援之策,兵围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大败南唐援军于正阳(今安徽正阳关),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滁州(治新昌,今安徽滁县)、盛唐(治今安徽六安)、六合(今屑江苏)(参见六合之战)、紫金山(今安徽风台东南)(参见紫金山之战),缴获战舰近百艘。嗣后,率新建水军,水陆联合,攻克寿州(参见寿州之战)。继沿淮东进,连破濠(今安徽凤阳东北)、泗(今江苏盱眙西北)、楚(今江苏淮安)等州,全歼南唐淮上水军。旋引战舰数百艘沿运河南下入江,大败南唐于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东沛州(今江苏南通东)水军,直逼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参见淮南之战)。南唐主李璟恐后周军渡江南下,急遣使求和,愿划江为界,岁贡称臣。至此,后周尽得淮南江北14州60县,南方诸国为之震恐。六年三月,柴荣亲统水陆大军北上攻契丹,连复瓦桥、益津(今河北雄县、霸州)、淤口(今霸州东信安镇)三关(参见河北之战);继攻取瀛、莫(今河北任丘北州镇)、易(今河北易县)等州。当欲进取幽州时,柴荣身染重病,被迫班师,不久病逝。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称帝建宋代后周,五代告终。
    点评:动乱、分裂的五代十国,经历53年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倍受苦难,但藩镇势力逐渐削弱,趋于统一。后周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开创的局面,为北宋王朝最终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入宋后,残存的割据势力日暮图穷,处于衰落状态。北宋王朝最终结束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形成的分裂局面,实现南北地区统一,正是循着柴荣的统一战争方略进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